[拼音]:Zangzu Fojiao zhexue
[外文]:Jibetan Buddhist philosophy
在中国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的佛教各派别的哲学总称。7 世纪,佛教开始从中国内地及尼泊尔、印度相继传入藏族地区。藏传佛教的哲学,基本上属于大乘中观派的“缘起性空”观点。
藏传佛教可分为前弘和后弘两个时期:前弘期始于7世纪中,止于9世纪末。后弘期始于10世纪末。由于师徒传承、教义侧重、修习方式、立教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派别。主要有宁玛、噶当、噶举、萨迦、格鲁等派。
宁玛派“宁玛”意为“古旧”,因其继承前弘期的旧密宗,故名。该派不重戒律,专持密咒,以“大圆满法”为其根本教法。认为一个人的心体本质是纯净、远离尘垢的。在修习中,应让心体随意而往,听其自然,并因势利导,使之能在空虚明净中安住于一境。如此,便可达到解脱而成佛。
噶当派“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是对僧人修学全过程的指导。该派由仲敦巴杰维迥乃(1005~1064)创建。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指导判“三士道”。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不求解脱轮回痛苦,只图获得今生来世的利乐;中士道只求个人超脱轮回得寂灭乐,而无普渡众生之心;上士道则发普渡众生之菩提心,为利有情而愿成佛。强调僧人应严守戒律、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噶当派内部又分有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等三个小派别。噶当派教法在西藏地区流传甚广,其他教派普遍受其影响。
噶举派“噶举”意为“教授传承”,该派创始于玛尔巴却吉洛卓 (1012~1097)及其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 。下分若干支系。其教义为“大手印法”。认为世间万物皆空,连心也是空的。此派修炼方法,先使心专注于一境,不趋散乱,不起分别,达到禅定境界。然后去观察自己那颗安住于一境的心在哪里。当哪里也找不到时,就悟到此心本非实有而是空无,从而修得“空性”而成佛。
萨迦派“萨迦”意为“白土”,因创始人在白色土地上建立寺庙,故名。始创于贡乔杰保(1034~1102),昌盛于贡呷宁保(1092~1158)。该派独特之教义为“道果法”。以修“明空无执”或“生死涅槃无别”之见为主。认为世间一切皆是明净空无,应舍弃一切牵挂与执着,断除一切恶业,专心行善积德。破除一般人认为万物实有的常见和认为连佛法、涅槃等一切皆无的断见。如此,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格鲁派依创始人所建寺庙立名。因该派僧人均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帽派”。创始人是宗喀巴。该派主张“缘起性空”之说,认为世间万物皆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除去这些条件,则为空无,也就是说不存在客观独立的实体,所以说是“自性空”,即“缘起有”,“毕竟空”。此外,该派还强调严守戒律、显密兼学、先显后密、立三士道等,与噶当派一脉相通。
藏传佛教各派教义虽略有差异,但整个哲学思想体系都是以龙树的中观派即大乘空宗为理论基础。该宗认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是错误无益的,只有按照佛理去直觉“现观”,才能证得诸法实相。依俗谛看,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依真谛说,则一切法皆无自性,都“毕竟空”。所以龙树在他著的《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说:“众生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认为世间一切都由各种条件因素和合生成,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人们所见到的一切,不过是人们施设的名言概念而已。其自性则为空无。这种观点,只承认事物的“缘起有”即假有的一面,但在终极的意义上,则说“自性空”,以否定客观事物的真实性。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现观”是一种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藏传佛教也如同其他所有佛教派别一样,主张“四谛”之说,宣扬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