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unhuang bihua zhong de wudao xingxiang
[外文]:dancing figures in Dunhuang frescos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重要城市,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建在这里。所开洞窟,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开始,一直到清代都有,至今已编号的有492个,壁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敦煌壁画中乐舞形象琳琅满目,几乎每个洞窟都有乐舞壁画,犹如一座乐舞博物馆。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大体可分为4类:
(1)天宫伎乐和力士:天宫伎乐以北魏、西魏所开窟中最多。洞窟一般是一个菩萨一个门洞,绕窟一周都是半身的天宫伎乐,她们上身裸露,披长巾,翘首弄姿,或弹奏乐器,或徒手而舞,手臂线条硬直,古朴可爱,从形象和动作看,多是来自西域的胡乐胡舞。力士多画于洞窟的下部,大部分上身裸露,下穿短裤,身披飘带,有舞蹈的、奏乐的,还有许多正在倒立、摔跤、打拳、翻筋斗的力士,整个形象,粗犷雄浑之中又见妩媚,从中可以看到流行于民间的散乐和杂技的影子。
(2)飞天和伎乐天:西魏、北周洞窟中的壁画,天宫伎乐从楼阁中飞腾而起,一变而成为飞天、伎乐天,在隋唐壁画中尤多。这些小神在印度称为“犍他婆”,即香音神,专管奏乐、舞蹈,散播香花、香气。她们在“天空”中形成浩浩荡荡的乐舞行列,大都飘带袅袅,舞姿流畅飘逸。各个时代的飞天、伎乐天形象各具时代特色,说明以现实生活为依据。
(3)经变画中的乐舞:经变画是佛本生故事的壁画,其中有大量礼佛、娱佛的乐舞画面。莫高窟和榆林窟保留着从唐到元的大量经变画。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初唐 220窟“东方药师净土变”中有个26人的乐队,乐队前 4个女舞人横列一排翩然起舞;左面两个舞者在小圆毯(舞筵)上相对而舞,上身着锦,半臂,下穿长裤,外罩薄纱裙,头戴宝石冠,带手镯,肩披长飘带,做提腿向上的动作,似在慢舞;右面一组两舞者与左面的迥然不同,上身裸露、只佩缨络,双手执飘带大幅度平转,似在急速旋舞。初唐 205窟的“西方净土变”中,有两人对舞,翘脚、弹指。中唐 112窟“观无量寿经变”菩萨,反弹琵琶独舞,重心在左脚上,吸右腿,在背后弹拨琵琶,面部表情似陶醉于音乐中。这些壁画还反映了唐代乐舞融合中西文化不断创新的特点。在元代的经变画中则可见明显的密宗影响。
(4)世俗乐舞:世俗乐舞壁画从北周、隋唐至宋都有,约20多个洞窟30多幅。其中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如晚唐156 窟《张议潮收复河西图》以及《宋国夫人出行图》等。在《张议潮收复河西图》中,有8人分两组,4人一排,甩着长袖相对起舞,舞姿近似现在的藏族舞蹈。还有一部分反映当时民间生活的歌舞,清新活泼,富有情趣,如盛唐445窟“弥勒变”中的《嫁娶图》,5人伴奏,中间一人戴冠着袍独舞,侧身背向观众,拂长袖起舞,曲左腿,身向左倾,舞姿生动,近似戏曲动作。(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