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

历史地理2023-02-03 07:44:12百科

易俗社

秦腔演出班社和戏曲教育团体,1912年成立于陕西西安。创办人李桐轩、孙仁玉和当时的主要领导人高培支、李约祉等都是西安地区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影响下,李桐轩、孙仁玉等人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启发民智为宗旨,创办易俗社。借群众喜爱的戏曲形式,编演新戏,宣传民主思想,进行通俗教育。仿效民主共和制建立领导机构,并定期招收学生习艺,施行文化学习与业务训练、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成为西北地区首创的戏曲学校性质的秦腔剧团。

剧社设有创作机构(编辑部),制定有剧目编写要求。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李约祉、范紫东等都参加编写剧本。1949年前的37年中,共创作、改编大小剧本 500余种,不少已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如《吕四娘》、《三滴血》、《夺锦楼》、《庚娘传》、《双锦衣》、《人月园》、《柜中缘》等。毕业演员13期,累计600余人,遍及西北五省,大都已成为秦腔艺术的骨干力量,如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耿善民、王天民、雒秉华、马平民、王秉中、李可易等。剧社延聘当时秦腔著名旦脚陈雨农(艺名“德娃”)、党甘亭(艺名“胎里红”)、著名须生刘立杰(艺名“木匠红”)充任教练,并聘京剧演员唐虎臣教练武功。他们与编剧人员密切合作,锐意革新。除演出旧有传统剧目外,还在秦腔舞台上开创了编演时装新戏的先声,并首建自用剧场,在城市固定演出。艺术上既保持秦腔激越昂扬的特点,又使唱做向细腻委婉方面发展,形成了新的风格流派。1921年赴汉口,1932、1937年两次赴北平演出。受到欧阳予倩、梅兰芳、马连良等名家指导,载誉而归。1924年鲁迅在西安讲学期间,曾观看该社演出,并捐赠其讲学所得酬金,题写“古调独弹”匾额。

《易俗社章程》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易俗社并没有真正达到自己“移风易俗”的目的。40年代末,剧社本身已濒临绝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补充演员、继续培训学生,整理排演了《游龟山》、《三滴血》、《夺锦楼》等传统戏,改编上演了《妇女代表》、《走上新路》、《红梅岭》等现代戏,拍摄了戏曲影片《三滴血》,与兄弟剧团合作拍摄了《火焰驹》。1979年创作排演《西安事变》,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得奖励。

本文标签: 易俗社  yisushe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