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龟兹文

历史地理2023-02-03 07:22:25百科

焉耆-龟兹文

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两种印欧语系语言的文字。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差异不大,一般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所发现的残卷的年代约在隋朝至唐朝前期之间(公元7~8世纪)。现已没有任何民族使用这种语言,当年流行地区估计就是焉耆和库车。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了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语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发现的残卷所代表的语言定名为龟兹语。德国学者一般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 最近考古学一些新的发现又证明吐火罗语这个名称是正确的。讨论正在进行中。

焉耆文文献(系《十通律》卷二十五的残段),在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发现

龟兹文文献,系出土于库车的一件寺院出纳帐册残段。其中提到的历法内容,如雨月、耕作月等,是古代龟兹使用的一种地方性历法

从流行的地域来看,吐火罗语应属于印欧语系东部语群,但是从语言本身来看,它确实属于西部语群。这样就给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和雅利安人大迁徙的历史提出了新的课题,到现在还没有满意的解答。

从内容方面来看,两种语言的残卷绝大部分都是佛典。龟兹语中有一些世俗的残卷。其中的佛典,有的是翻译的,有的是创作的。1975年,在新疆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却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古和最长的一部残卷。从中印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语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期中国翻译印度佛典,可能有一部分是以这两种语言为媒介的。

本文标签: 焉耆-龟兹文  yanpeng-qiuciwe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