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历史地理2023-02-03 06:55:18百科

道家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故称之为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蒙、田骈等。道家的著作,除《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心术》上、 《心术》下、《白心》、《内业》诸篇, 汉初的《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

基本思想

司马谈评论道家学派时说:“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论六家之要指》)。这一学派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由于对“道”与无为思想的理解不同,道家内部又形成了老庄学与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则以《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4篇和《经法》、《十六经》等4篇以及《淮南子》为代表。

“道”本原论

道家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 “道” 当作世界的本原,并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下万物都来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万物从“道”产生,最后又回复到“道”,而“道”自身则是永恒存在的。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3方面的涵义:

(1)道为无形无象的“无”;

(2)道是普遍法则;

(3)道为混成之物。前两个涵义表明“道”的客观唯心主义意义,后一涵义又表明其唯物主义倾向。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

贵柔学说

这是道家哲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认为柔弱是“道”的作用,以此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及以少胜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策略原则。

道家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无为而治,反对当时进步的尚贤政治,甚至反对社会的一切文明制度,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向往回复到无文化的所谓“纯朴”的原始社会,反映了消极的思想情绪。

发展和分化

到战国中期,道家开始发生分化。

庄子学说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虚无”思想,认为“道” 是“虚无” 的实体,能生成天地与万物。《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要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把道视为无形无象的“无”,认为它超越于感觉,不能用言语名称来称谓;甚至道也不能称之为“无”,无总是对有而言的,是相对的,道应当是“无无”。庄子还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发展成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老子强调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与转化的统一关系,庄子则歪典了对立面的依存与转化的矛盾统一性,把事物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从而否定了事物质的规定性,得出了“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的诡辩结论。庄子哲学的最后归宿,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的目的,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上与造物者游”,而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种哲学思想失去了进取精神,反映了战国时期一部分人的消极没落思想情绪。

黄老之学

黄老学是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道家学派。齐宣王时(前 320~前302在位),黄老学就已盛行于世。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上,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其中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现存《管子》书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4篇,很可能是稷下黄老学者的著作。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 4种古佚书──《经法》、《称》、《道原》、《十六经》,与《管子》中的4篇思想相近,当为战国中期或战国后期的黄老学著作。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当时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养生息。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主张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著名的学者司马谈亦推崇“黄老之术”。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黄老学的思想特点是:

(1)在政治上,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同时又吸取了儒家的礼义仁爱的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从而融合了道家与儒、墨、名、法诸家的学说。所以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称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因此黄老学的无为政治,已经大不相同于老庄所主张的无所作为的思想。黄老学强调的无为大多是指去掉机诈巧伪,因循自然,抛弃了老庄的消极思想,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2)在哲学上,黄老学派内部思想比较复杂,一般说来,它们都吸取和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属于稷下黄老学思想的《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和《淮南子》中的《原道训》与《精神训》等著作,都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例如,《管子·内业》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了精气的学说。说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把“精” 视为一种精微的气即精气,认为天下万物是这种气产生的,气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学说。《淮南子·原道训》则提出道 “含阴阳” 的思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对老子的“道”也做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但是由于黄老学是从老子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所以它受老子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有的黄老学者仍然把道看作是“虚无”的实体,如古佚书《道原》说:“恒无之初,迥同大虚”,《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二者把宇宙的本原“道”看作是虚无的。

影响

道家不仅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扬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吸取,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的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汉代与魏晋时期的佛教,也往往援用道家的思想来解释印度的佛经。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参考文章

  •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有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名杂等家。下面的人物中属于道家代表人物的是知识题库
  • 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是什么?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发…历史趣事
  • 怎样运用道家的睡方与睡功帮助入眠神经与精神科
  • 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历史上__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知识题库
  • 道家与养生保健养生
  • 修真系列之道家素材
  • 道家修真九要素材
  • 幸福是一道家常菜保健养生
  • 道家养生思想释要保健养生
  • 道家三十六小洞天素材
本文标签: 道家  daojia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