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daozhan
[外文]:tunnel warfare
依托居民地的地道工事对敌斗争的作战方法。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开展游击战中发展创造的一种有效战法。
利用地道作战,在古代早已出现。中国战国时期有的城邑攻防战斗,攻方将地道挖到守方城墙下,先以木柱支撑墙基,再填以柴草、油脂燃烧,使城墙倒塌;守方则掘洞迎击或用灌烟等方法抗拒。 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宋将毛德祖在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抗御北魏军围攻时,在城内募400名敢死士挖地道出城,前后夹击,将北魏军打败。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打明军固守的成都时,以一部乔装明援军混入城内,一部在城外挖掘地道爆破城墙,里应外合,攻占了成都。
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严重困难阶段,华北平原抗日军民,为了对付侵华日军的连续“扫荡”,挖掘地道坚持斗争。先是在村内挖掘地洞藏人藏物,随着斗争环境日益恶劣,便根据战斗的需要,把邻近的地洞相互挖通,并与地面上的暗堡和高房上的战斗工事连成一体。为便于与敌周旋,地道设有多道出口,地道口以装有活门的炉灶、牲畜食槽等物体进行严密伪装,地道内有战斗、生活和排水、防毒等设施。在日军进犯村庄时,民兵、游击队以地道为依托,实行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在村内村外、房上房下、地上地下,采用打了钻、钻了打等手段,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敌人占领村庄时,民兵、游击队便转入地道,利用与地道相连接的暗堡、高房院落、时隐时现,藏打结合,或利用地道向村外转移兵力,内外配合,夹击敌人。地道口被敌人发现时,设法堵塞或以火力、地雷严密控制。当敌人进入地道时,即以陷阱、火力等将其消灭。随着斗争形势的需要,又将村内的地道逐步向村外延伸,使有的地区形成了纵横交织、村村相连的地道网。民兵、游击队依托地道网,以多种形式主动打击敌人。如利用地道隐蔽地占领村外交通要道两侧的有利地形,伏击敌人;把地道挖掘到敌碉堡下,埋设炸药,将其炸毁;与敌人据点内的人民群众相互配合,将地道挖通,拔除敌据点等。到抗日战争后期,仅冀中地区的抗日军民,就先后摧毁敌人大小据点、碉堡1300多个。地道战法对于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粉碎日军的连续“扫荡”,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在未来战争中,地道战将被广泛采用。不仅民兵、游击队在游击战中可灵活运用,而且正规军在阵地战中也可结合运用,并将成为城市保卫战中的一个重要战法。
参考文章
- 《地道战》读后感8篇500、600、700、800、900字读后感作文
-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武装斗争形式是根据地军民在1941年的()中创造的,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有效地打击了敌人党建知识
- 《冀中的地道战》读后感3篇500、800字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