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uluotinuosi
[外文]:Plotinos (约205~约270)
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生于埃及的吕科波利斯。 232年去亚历山大城求学。242至243年参加戈尔狄阿努斯三世对波斯的出征,以便乘机了解东方的哲学。后在安条克住了一个时期,然后去罗马。 244年设立学校,教授生徒,很快就成了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许多元老贵族家族的人都是他的学生。他还想取得皇帝伽利埃努斯的赞助,在意大利本土的坎帕尼亚建立一座柏拉图城,城中居民都要按柏拉图的理想生活,但这一计划未获实现。
普洛提诺斯很晚才开始写作,他的作品大多是授课时写的讲义,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波尔菲里奥斯整理发表。他的著作分为 6卷,每卷分为9章。第1卷论述伦理学和美学;第 2、3卷论述物理学和宇宙论;第4卷论述心理学;第5、6卷论述逻辑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由于这些作品是听讲人仓促记下的笔记,所以文字有不少不连贯和难解之处。
作为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哲学实际上是揉合早期希腊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以及各种东方思想而成。按照他的说法,世界的本源或最高原则,称为“太一”,它是非物质的,没有形状,无始无终,是一种纯粹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但万物均由它派生而来。它产生思想,思想变为灵魂,最后又变为自然界。物质性的自然界在他看来是一种低级的东西,因此人应当通过自我净化摆脱物质世界和躯体而重新与“太一”相结合。在美学方面,他认为美是由理念掌握物质;艺术的对象是理念,而物体只是对理念的摹写。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对早期的基督教哲学和后世的先验哲学都有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后来歌德、谢林等人的美学观点中,也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美学思想的痕迹,后世有人认为他是最后一位重要的古典希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