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以后,划天下为九州。富县隶属雍州。
商:为西河国地。
周:属白翟(狄),亦称赤翟(狄)。
春秋:晋文公二年(前635),晋为强国,占据黄河以西、无定河与洛河之间的大片地域。富县隶属晋国上郡辖地。
战国: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韩、赵、魏三分晋地以后,富县属魏。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大将龙贾(音古),自今华县修长城至上郡(榆林鱼河堡),并在雕阴建造城池,驻军10万御秦。《鄜州志》载:雕阴,州北30里,河南为阴,山多雕穴,故名雕阴(今富县茶坊镇黄甫店村南西侧)。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魏“雕阴之战”后,魏献黄河以西15座城池于秦,富县始为秦地,秦设雕阴县。
秦始皇统一华夏后,仍为雕阴县。
汉高祖元年(前206),刘邦出陈仑,定三秦,境内设雕阴、直路二县。汉光武帝元年(25),直路县废。汉安帝永初五年(111),诏上郡徙地避羌,逼民内迁,雕阴县废,地入羌胡。
东晋前秦永兴元年(357),苻坚杀苻生自立为天王,于今吉子现乡固现(古县)村设置长城县。
南北朝时期,赫连昌承光二年(426),魏攻夏入统万,又取长安,富县为北魏所有。魏在长城县境内分设利仁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于杏城(黄陵),设东秦州,长城、利仁二县归东秦州所辖。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改东秦州为北华州。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改北华州为敷州(敷为鄜)。西魏废帝三年(554),改长城县为三川县(驻地三川驿)。裁撤利仁县,辖地归三川县,属敷州。
隋开皇三年(583),割洛川、三川县辖地北部,于五交城(今富县城)设洛交县。隋大业二年(606),改敷州为鄜城郡。隋大业三年(607),鄜城郡自杏城(黄陵)迁至洛交县治五交城,改称上郡,统领中部、敷城、洛川、三川、洛交五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上郡(鄜蠛郡)为鄜州。分洛交县地北设伏陆县(今甘泉县)。唐武德三年(620)分洛交、三川县地西设直罗县,鄜州领洛川、三川、洛交、直罗、伏陆五县。唐天宝元年(742)改鄜州为洛交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洛交郡为鄜州。
宋熙宁七年(1074),撤三川县,设镇,辖地归洛交县,鄜州领洛川、直罗、洛交等县。
元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因地广人稀,载撤洛交、直罗2县,属地归鄜州直辖,开始奠定今富县之疆域。设鄜州同驻黑水寺,鄜州归延安路管辖,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明代,鄜州归属延安府,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清雍正三年(1725),鄜州升为直隶州,归陕西省布政司直辖。设州同厅驻黑水寺,州判厅驻黄龙石堡镇,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民国元年(1912),废鄜州设鄜县,改州同为分县,仍驻黑水寺。初属榆林道,后改陕西省直辖。刘志丹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以后,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中共陕甘省委和陕甘工农红军在鄜县北部、西部、南部相继组建鄜甘、鄜西、中宜3个革命委员会。
1935年11月,鄜西鄜甘两个革命委员会联合成立鄜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北道德东村,中宜革命委员会改组为中宜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由寺仙桃原村迁至张村驿。两个中共领导的县苏维埃政府与国民党领导的县国民政府同存并立。
1936年“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39年鄜县成
为统战区,中共领导的鄜县抗日救国会(实为县委、县政府)与国民党领导的县国民政府同驻鄜县城内。
1940年2月18日,八路军武装护送国民党县长蒋隆延离开鄜县境地以后,民选县长罗成德(抗敌后援会主任)签发《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布告》:鄜县归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直辖。
1947年3月,国民党侵犯陕甘宁边区。中共领导的边区县政府撤离县城,转战西部山区,国民党在县城复设县国民政府。
1948年3月,国民党溃败南逃,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返回县城,归属黄龙分区,后改为延属分区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完成其历史任务后,鄜县于1950年归属陕西省延安分区专员公署。
1958年末,小县并大县,鄜县与洛川县合并。
1961年大县划小县,恢复鄜县建置,隶属陕西省延安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为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