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oji Yinbiao
[外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原义“国际语音字母”,简称IPA,国际语音协会制定。19世纪末期,西方语言学界鉴于当时的语言注音方案紊乱,对研究和教学都不利,一些学校的语言教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语音教师协会”,他们共同讨论、制定一套国际语音字母方案。这个方案由英国的H.斯维特倡议,由法国的P.帕西、英国的D.琼斯等人于1888年完成,发表在该协会的刊物《语音教师》上。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音标表。其后协会逐渐发展,各国语音学教师入会,1897年协会改名为“国际语音协会”。国际音标表经协会多次修订补充,现在通行的是1979年修订的方案(见表)。
早期的语言学家因各人研究需要,自定标音方法,不便交流。国际音标发表后,严格规定以一符一音为原则。使用拼音方案的语言,同一字母在不同词中常有几种读法。例如英语“like”和“lit”中的“i”,用国际音标注音,分别为[ai]和 [l](国际音标采用方括弧[],以别于普通字母)。又如汉语普通话ban(班)和bang (邦)的a,用国际音标注音分别为 [а]和[ɑ]。此外,在不同语言中,同一个音有不同的拼法。例如英语的sh,法语的ch,德语的sch,波兰语的sz,捷克语的┎,实际上都是国际音标的[∫]音。这些都是国际音标的长处。
国际音标表的排列,辅音大致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定横纵坐标,元音按舌位高低前后来定位置,便于分析和掌握。
国际音标所用字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但人类语音差异甚大,有限的拉丁字母远不够用,就以改变字形和借用别的语言字母的办法来补充。为照顾习惯,多数符号以仍读拉丁语或其他语言的原音为原则。例如,以拉丁字母注原音的有[m]、[i]等;改变字形的有二:或颠倒字形,如[媅]、[М];或加些笔划如[嶃]、[揀];借用其他语言字母的如[]、[Φ]等。还有极少数另立的符号如[妱]、[ち]等。目前通行表上的音标计有辅音72个,元音23个,用来标注语音已大致够用。
这个国际音标表是英、法两国的学者创订的,主要适用于标注印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它发表后,在欧洲语言学界比较通行。美国人多数仍用他们自己研究美洲印第安语的符号。汉语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普通话的两种舌尖元音[徲]和[媩]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增订的。吴方言中大多数的腭化辅音 [慩]、[庿]、[怱]是语音学家赵元任提出的。国际音标表内所定的声调符号只有分为高低的平、升、降和两个凹凸调共 8种,这对研究描写声调语言是不够的。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五度制调符,称为“声调字母”,发表于1930年的《语音教师》上,它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标为[]、[]、[]、[]已成为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