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舟山市嵊泗县的历史沿革

历史地理2023-02-08 11:00:05百科知识库

浙江省 舟山市嵊泗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亦称甬东或甬句东),今嵊泗县为当时海中洲的一部分。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读“gou”)章县地。

秦时,嵊泗地属会稽郡鄮县。

楚汉之际,属西楚霸王项羽封地:东楚会稽郡鄮县。

西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后,属楚王韩信封地之会稽郡鄮县。削平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后,嵊泗地域,先为荆王刘贾荆国之地,后为吴王刘濞吴国之地,均属会稽郡鄮县。景帝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受诛,遂属江都王刘非封地之会稽郡鄮县。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十三州刺史部。嵊泗地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鄮县。

新莽时,改鄮为海治。

东汉时,仍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鄮县。

三国时,属吴国扬州会稽郡鄮县。

西晋初至东晋太宁二年(265~324年),嵊泗属扬州会稽郡鄮县。太宁二年,改会稽郡为会稽国。

东晋隆安三年至元兴元年(399~402年),孙恩率领20余万起义军,曾一度占据鄮县诸岛(今嵊泗列岛和舟山群岛)。

南朝宋时,属扬州(或东扬州)会稽郡鄮县;齐时,属扬州会稽郡鄮县;梁时,与宋同;陈时,属东扬州会稽郡余姚县。

隋文帝平陈后,置吴州总管府,嵊泗地属吴州总管府句章县。大业元年(605年),属越州句章县,大业三年,改越州为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李子通,置越州总管(府)和鄞州,不设县。嵊泗县地属越州总管(府)鄞州。武德八年,属越州都督(府)越州、县。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嵊泗地属江南道越州鄮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至十五道,遂属江南东道。开元二十六年,于鄮县置明州并析翁山县,嵊泗地属明州翁山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年),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郡复为州,遂属浙江东道明州。大历六年(771年),因“袁晁之乱”废翁山县,属鄮县。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鄮县复析翁山县,嵊泗地属吴越国明州翁山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翁山县复废。嵊泗地属明州鄞县。淳化四年(993年),分天下州县为十道。嵊泗地属浙东道。至道、天圣、元丰年间,嵊泗地域均属两浙路。熙宁六年(1073年),析鄞县地置昌国县,遂属昌国县。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两浙分东、西路。嵊泗地属两浙东路。绐熙五年(1194年),升明州为庆元府。

元朝至元二十一至二十七年(1248~1290),属江浙等处行中收省浙东道宣慰司庆元路昌国州昌国县。

明初,因袭元行省制,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嵊泗地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明州府昌国县。洪武十四年,改明州为宁波。洪武二十年(1387年),昌国县废,迁其民于内地,夷县为中中、中左两千户所。嵊泗地域,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波府定海县(即今镇海)。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于布政使司下设浙东道,管辖所属府、县。据《明史。职官志》,今嵊泗县境明时属宁绐分巡道。

清初因袭明制。嵊泗地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绐道宁波府定海县(今镇海)。寻改属闽浙总督浙江省(巡抚)宁绍台道。不久废闽浙总督而设浙江总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于舟山置定海县。嵊泗地属定海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分定江、浙洋汛。嵊泗地域划归江苏省(布政使司)苏松太道苏州府太仓州崇明县。雍正二年(1742年),升太仓为直隶州。

民国元年至五年(1912~1916年),属江苏省崇明县。

民国五年(1916年),在清苏松太道的基础上,设沪海道尹于上海。

民国五至七年(1916~1918年),属江苏省沪海道崇明县。

民国七年(1918年),沪海道废,由江苏省水上第一警察厅负责崇明县外海诸岛的治安和防务,行政上属崇明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崇明县于嵊泗列岛设第五区。“八·一三”淞沪事变前,为侵华日本海军舟山基地司令部占领。汪伪政权划为浙江省定海县之第十区(亦称嵊泗特别区)。抗战胜利后,与战前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1月,改崇明县第五区为江苏省直属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改直属区为设治局。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设治局改由海军管辖。

本文标签: 专项地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