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其境辽置望云县(今云州),元升县为云州(今云州)。赤城始置县于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至公元一九五八年九月将龙关县(唐置,名龙门)合二为一,仍名赤城。县治开始在龙关,而后迁至赤城至今。因此,今述赤城的历史沿革应包括龙关部分。且龙关就地域而言,靠近宣化(古上谷郡)、涿鹿(古下洛县、广宁郡、新州、奉圣州)。
上古
龙关古缙云氏地。尧分天下为九州,此时龙关属冀州。舜肇天下十二州,分冀州东北为幽州,此时龙关属幽州。
夏
禹复并为九州,龙关和赤城一样属冀州。
商周
赤城属幽州而龙关仍属冀州。
春秋战国
赤城、龙关均属燕国之地。
秦
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一曰”上谷”,此时赤城、龙关均属上谷郡地。
两汉
前汉,赤城属幽州上谷郡,其地在女祁县(今雕鹗)北边,是斗辟县的造阳。此时龙关属女祁县。
后汉(25年——220年),时赤城属幽州上谷郡下洛县(汉置,今河北涿鹿)的北境。《宣化府志》按:《郡国志》里只有下洛,而没有记载下洛与女祁相连。据《郡国志》载:”在以前史书上列的县名,而郡志不记载的,都为清顺治时合并地方减掉的。”女祁与下洛土地接壤,那么女祁并入下洛就可想而知了。此时龙关也因女祁并入下洛而属幽州上谷郡之下洛县。
晋
赤城属幽州广宁郡下洛县的北境。广宁郡(郡治为今涿鹿县境)之前属上谷,太康年间设郡都尉坐镇,统领三个县:下洛、潘、涿鹿。《龙关县志》上说的:龙关地自晋愍帝始,为石勒所袭,转归段匹磾,匹磾亦为鲜卑种。历后赵、慕容、符秦、后燕、拓跋魏诸胡,相互窃据,而后此之蹂躏割弃,日骎骎(马走的很快的样子,比喻战事变化的快)矣。
南北朝
北魏,赤城属燕州广宁郡的北部地区,是北魏六大军事重镇之一的御夷镇(今云州猫峪南)地。《水经注》载:”下洛,是北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的郡治所在地。”《魏书·明帝本纪》载:”泰常八年(423年)在长川(即长川城,今内蒙兴和县)之南修筑长城,从赤城向西至五原,东西长二千余里。”
北齐,赤城属北燕州长宁、永丰二郡地。《隋书·地理志》:”广宁在北齐时设置北燕州,辖长宁、永丰二郡。”《旧志稿》载:”此时,在涿鹿以西设置长宁郡,东面设置永丰郡,赤城一带应归属永丰郡。”龙关此时亦属北燕州。
后周,赤城、龙关属燕州。《隋书·地理志》载:”齐的北燕州,后周去掉了‘北’字。
隋
赤城、龙关属涿郡的怀戎县(即今怀来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初年,废掉长宁、永丰两郡。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初年废掉北燕州。”《辽史·地理志》载:”隋代废北燕州,改为怀戎县属于涿郡。”
唐
唐初,复置北燕州,后来改为妫州(今怀来县)妫川郡怀戎县。尔后又改为新州(涿鹿县),时赤城为新州龙门县(今龙关)的北境。《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十年(626年),讨平了高开道,设置北燕州,恢复北齐的旧名,贞观(唐太宗李世发的年号)八年(634年),改成妫州。”
宋
北宋时赤城、龙门为辽的地域,即辽代。赤城为西京道奉圣州(涿鹿县)武定军节度之望云县(今云州乡)地。龙关为奉圣州武定节度使龙门县。《辽史·地理志》载:”奉圣州本为唐代的新州(今涿鹿),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献给契丹,升其格辖领四县,即永兴、矾山、龙门、望云。
南宋时,赤城、龙关为金的地域,即金代。赤城为西京路德兴府(涿鹿)望云县地。龙关为德兴府龙门县地。《金史·地理志》载:”德兴府是后晋之新州,辽时的奉圣州,金开国之初仍为奉圣州。金大安(完颜永济的年号)元年(1209年),升为府。其辖县六:德兴(今涿鹿)、妫川(今怀来)、缙山(今延庆)、望云(今赤城云州)、矾山(今涿鹿)、龙门(今赤城龙关)。又注:”赤城原来是望云川的地方,辽代皇帝常在这里居住,被称为御庄。”
元
赤城为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路云州(今云州)赤城站。是上都路云州所统领之望云驿道上的一个驿站,(详见《明代赤城的战略地位》)。《元史·地理志》载:“云州为望云川地,契丹(辽)置望云县,金代沿袭未变。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年),升望云县为云州,州衙设在望云县。到至元二年(1265年)州存县废。”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升宣德府(今宣化)之龙门镇为已废的望云县,隶属云州。所以,龙关在元初为宣德府之龙门镇,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恢复望云县,置于龙门镇,而属上都路云州之望云县。
明
赤城为万全(今万全县)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明代设置的地方最高军事机构,都司统领卫、所、堡,构成一方军事防御体系。)统领的赤城堡。宣镇北路也称独石路(详见《明代赤城的战略地位》)。其又分上北、中北、下北三路,即独石、半壁店、猫儿峪、青泉
、云州、镇安、君子、松树、马营、仓上、镇宁、赤城为上北路;牧马、龙门所、样田、滴水崖(今后城)、长伸地、宁远(今后城上堡)为下北路;金家庄、龙门卫(今龙关)、三岔口、雕鹗、长安岭为中北路。时龙关为龙门卫。
清
清初,赤城为赤城堡。于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置赤城县。《畿辅通志》载:”赤城清初仍属宣府镇上北路赤城堡,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赤城县。将开平卫(今独石口)、云州、龙门所、镇安、马营、镇宁、滴水崖七堡并入,属宣化府。龙关清初仍为龙门卫,亦于康熙三十二年,废龙门卫,复置龙门县。
纵观赤城历史沿革,正如《赤城县志》所言:“赤边垣(边墙,即长城)居全府(宣化府)之半,纵横所直,皆古战场也。明初徙治开平(即将开平卫治迁至独石),外藩自撤(把抵御外族的藩篱自己撤掉),已巳”土木”之变,马营、独石,实先蚁溃。嘉靖中,边臣缮备,尺列寸守。于北路(即独石路)尤三致意焉。然则县境,实全府(宣府)之首领,神州之锁钥矣……。”
民国初期
改路里制为区村制。
赤城县
据《察哈尔省通志》载,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赤城县区划分为四个区,辖184个村庄。
第一区辖县城镇、双山寨、镇宁堡、野马盘等,共1镇54个村庄。
第二区辖独石口镇、马营堡等,共1镇46个村庄。
第二区辖龙门所镇、样田堡、巡检司、滴水崖等,1镇59个村庄。
第四区辖云州堡、猫儿峪堡等,共25个村庄。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主政权
赤城县于1945年1月恢复建制,划分八个区辖217个行政村:城关区辖39年行政村,马营区辖30个行政村,龙门所区辖26个行政村,样田区辖20个行政村,镇宁堡区辖26个行政村,独石口辖28个行政村,云州区辖28个行政村,后城区辖36个行政村。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赤城县仍沿原区划,分为八个区:城关区、镇宁堡区、马营区、独石口区、龙门所区、云州区、后城区,各区所辖行政村不变。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占领赤城县城,赤城县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国民党政府军占领区。
1947年6月,解放区以县城为界,分为赤南县和赤北县。
赤南县辖六个区:样田区、侯庄子区、龙门所区、尚家堡区、后城区、南卜子区,共104个行政村。
赤北县辖六个区:独石口区、云州区、炮梁区、大水坑区、镇宁堡区、马营区,共115个行政村。
1947年12月,撤销赤南、赤北县,恢复赤城县建制。赤城县辖十一个区:城关区、兴仁
堡区、镇宁堡区、独石口区、马营区、云州区、龙门所区、样田区、尚家堡区、后城区、雕鹗区,共287个行政村。
1948年4月,赤城县城解放,政权机关从农村迁进县城。原辖十一个区调整为九个区,撤销兴仁堡区,将尚家堡区并入样田区。同年11月,原属丰宁县的东万口、白草两个区划归赤城县,东卯区划归四海县。是时,赤城县辖十一个区。
1949年4月,雕鹗区划归龙关县。至1949年9月,赤城县辖十个区,共330个行政村。国民党政府军占领的赤城县辖一镇七乡:城关镇、民兴乡(兴仁堡)、民有乡(云州)、民立乡(镇宁堡)、民福乡(样田)、民乐乡(龙门所)、民生乡(后城)、民权乡(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