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置县。北宋初,永川县仍属昌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永川市
辛亥革命时,永川县属(重庆)蜀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属之。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
民国2年,废府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民国3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
民国18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
民国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县。
民国30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
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以上摘自“永川市政府网站”)
1992年3月9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25号)批复:撤销永川县,设立永川市。
2000年,永川市辖中山路、胜利路、南大街3个街道办事处;大安、石竹、陈食、临江、双竹、何埂、松既、朱沱、仙龙、五间、来苏、宝峰、永荣、红炉、双石、三教、板桥、青峰、黄瓜山、金龙、聚美、张家、吉安、王坪、永隆、茶店、莲花、大河、万寿、花桥、寿永31个镇;涨谷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9847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胜利路街道98502中山路街道79248南大街街道36681大安镇27207石竹镇26891金龙镇23820茶店镇18914陈食镇35435莲花镇13160临江镇38112双竹镇38058何埂镇43506松既镇14954聚美镇13256朱沱镇41593大河镇17275仙龙镇27366张家镇22251五间镇22937吉安镇13701来苏镇34104王坪镇24952宝峰镇20265双石镇30882永荣镇17499红炉镇30740万寿镇21546三教镇35477板桥镇26027花桥镇13477青峰镇24318永隆镇15241黄瓜山镇9941寿永乡14244涨谷乡13150
永川市
2002年,永川市辖3个街道、31个镇、1个乡,93个居委会、631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106.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8万人。
2003年,永川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详细情况待补充)。
永川市辖19个镇、3个街道,631个村委会、76个社区,4602个村民小组、477个居民小组。面积1572.66平方千米。
2005年6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2005〕116号)批准同意永川市松既镇更名为松溉镇:“溉”通常读为“gai”,作地名有时读“ji”,此读音在《康熙字典》中有专门注解;在1990年1版《汉语大词典》中,也将“溉”专门注释为“溉读为既”。根据松溉镇的历史由来和相关历史记载,为尊重历史,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挖掘松溉镇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该镇的发展,重庆市政府同意将永川市松既镇更名为松溉镇,其管辖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永川市辖3个街道、19个镇:中山路街道、胜利路街道、南大街街道、青峰镇、大安镇、金龙镇、陈食镇、临江镇、双竹镇、何埂镇、松溉镇、仙龙镇、吉安镇、五间镇、来苏镇、宝峰镇、双石镇、红炉镇、永荣镇、三教镇、板桥镇、朱沱镇。
2006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06]110号)批准:撤销永川市,设立重庆市永川区。以原永川市的行政区域为永川区的行政区域,永川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路街道。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