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南部边疆,简称桂。介于北纬20°54′~26°20′,东经104°29′~112°04′。南濒北部湾,北、东、西三面分别与贵州、湖南、广东、云南等省相邻。西南与越南毗邻,陆界国境线637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595公里,岛屿697座,岛屿海岸线长604.5公里。全区陆地面积23.666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4224.5765万。辖8地区、5地级市、7县级市、63县、13自治县。首府南宁市。
自然条件广西地处低纬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濒临海洋,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沉积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山地丘陵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自然资源丰富。
地质与地貌:区内从前震旦纪到第三纪的地层均有分布。华力西期大规模海侵,造成泥盆纪至二叠纪沉积特别发育,石灰岩分布面积很广。晚古生代以来几次大规模地壳运动,使岩层沉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复杂、地台活化现象明显、南岭花岗岩分布普遍,纬向、经向、北东向华夏系、北西向右江系和山字型构造都有分布。地貌上表现为类型多样,尤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发育典型。
广西全区山地占总面积的60.24%,丘陵10.49%,台地6.43%,平地20.86%,水域1.98%。地势大体从北向南倾斜。西北部、北部为云贵高原的边缘部分,分布有海拔1000~1500米左右的金钟山、青龙山、东风岭、九万大山、天平山等山地;东北部属南岭山地一部分,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和萌渚岭(见南岭)平行排列,岭谷相间,海拔1500~2000米,其中越城岭山系的猫儿山2142米,为广西是高峰,次为真宝顶,2123米;东南至西南部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等山脉,海拔约在千米左右。
上述山岭绵亘广西周围,使其略成一个“缺口”甚多的盆地形势,地貌上称之为广西盆地。盆底面积(不包括盆地中的山脉)近6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总面积的1/4。在盆地中部有一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再折向东北,依次为都阳山、大明山、镇龙山、莲花山、大瑶山、驾桥岭。由于受弧形山脉分隔,广西盆地又分为几个较小的盆地。弧形山脉内缘有桂中盆地;外缘沿右江、郁江和浔江依次有右江盆地、南宁盆地、郁江平原、浔江平原等,面积多较大,海拔一般约在200米以下,由河流冲积而成,土地肥沃,是自治区农业较发达地区。
广西喀斯特分布遍及83.9%的县份,面积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1%,是中国喀斯特分布广、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全区喀斯特地貌按其发育程度大致可分为: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残峰平原等三类。全区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虽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深刻的影响。但其所形成的独特景观,却是自治区的宝贵旅游资源。其中尤以桂林、阳朔附近最为典型,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奇特风光著名于世(见桂林市)。
气候广西年均温由北往南由17℃递增到23℃,1月均温6~15℃,7月25~29℃。10℃以上活动积温约5000~8000℃,最北的资源县为5063℃,南部的涠洲岛达8305.9℃。北、中部无霜期约10~11个月,南部基本无霜。
自治区年降水量达1200~2000毫米,多集中在4~8月(桂北)或5~9月(桂南、桂西)。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既可种植双季稻,而且利于热带、亚热带作物和经济林木的发展。惟旱、涝、寒潮、霜冻、台风、冰雹等灾害,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自治区太阳总辐射量大多为418~46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
动植物广西动植物资源均甚丰富,植物计有280多科、1670属、6000多种,乔木树种达千种以上,次于云南、四川和广东,居全国第4位。桂西南是金花茶、蚬木、金丝李、擎天树、肥牛木、蝴蝶果、广西青梅等多种热带、亚热带特有珍稀树种的分布中心。全区用材植物有杉、松等近千种,经济林木有油茶、玉桂、八角等300多种,药用植物有田七、罗汉果等3600多种,香料植物有灵香草等260余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果木有甘蔗、香蕉、菠萝、芒果、荔枝、龙眼等。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即达38种,桂西南的白头叶猴、大瑶山的鳄蜥为世界所特有。
此外,海洋生物资源种类也较丰富。
土壤广西自然土壤主要有:
(1)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
(2)山地黄壤,多分布于山地中上部(800~1200米)。
(3)红壤,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区。
(4)赤红壤,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的丘陵台地区,常因利用不当引起水土流失。
(5)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喀斯特丘陵区。
(6)红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喀斯特山坡和丘陵区。
(7)黑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区植被覆盖好的岩缝及坡麓低处。
(8)紫色土,分布于紫色砂页岩地区。
(9)河流冲积土,为分布于河流沿岸的近代冲积物,多已开垦种植旱作。
(10)滨海沙土,沿海地区由海浪、沿岸水流和河流冲积形成的沙质土壤。
(11)沼泽土,分布于滨海地带红树林区,为红树林沼泽土。耕作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及旱地耕作土。前者集中分布于盆地平原区及河流沿岸地带,土地肥沃,耕作利用条件好。后者则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台地区,易引起水土流失和干旱。
水文全自治区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37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9条。年径流总量约占中国的7.1%。河网密度为0.144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国河流密度较高省区。全区河流分属于下列水系:
西江水系集中了自治区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937条河流中的784条,其集水面积达20.2427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85.7%,年均总水量为1499亿立方米。
西江主源南盘江,发源于云南东部沾益县马雄山,在黔桂边境附近纳北盘江后称红水河,至象州县石龙三江口纳北来的柳江后称黔江,至桂平汇郁江后称浔江,至梧州汇桂江,入广东境内始称西江(见珠江)。
郁江系指左江、右江汇流于邕宁县宋村后至桂平县城的河流。其中从左、右江汇合口至邕宁县蒲庙河段习惯上称邕江。郁江以右江为正源,是西江最大支流,航运便利,水力资源丰富,现已建成装机容量23万多千瓦的西津水电站。
长江水系属该水系的河流有30条,均经湘江、资水汇入洞庭湖后入长江。其流域面积在广西境内达8283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3.5%,年均总水量83亿立方米。
桂南沿海诸河系包括流入北部湾,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123条河流,流域总面积2411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约10.2%,年均总水量约258亿立方米。其中以南流江为最大,其次为钦江和茅岭江。
百都河水系包括百色地区那坡县南部,流入越南的甘河,经红河出海。
流域面积1454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0.6%。
此外,地下河数量多、规模大,是自治区河流水文的另一特点。全区地下水年补给量约占主国5.6%,水量甚为丰富。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广西分属于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区、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及琼雷热带雨林、季雨林区的下属亚区。
桂东北山地河谷是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南岭山地亚区的一部分。地貌为山地与谷地相间排列。北、东部为中低山,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高者可达2000米,为漓江、融江和湘江、资水发源地,是广西热量最少、冬季最冷、雨量较多和最湿润地区。年均温16~20℃,寒潮影响大,常见霜雪。年降水量多在1700~2000毫米。土壤以红壤和石灰性土分布最广。植被覆盖较好,原生植被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樟科、壳斗科、木兰科为主。人工林以杉木、毛竹、油茶为多。有一定的垂直分异。桂西北、桂北中山山原属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区的南部山原盆地亚区。属云贵高原边缘切割山原,峰峦重叠,山高谷深,高原面破碎。区内地势高亢,夏季凉爽,冬季较冷,常见霜雪。但因受寒潮影响小,冬季温度仍比同纬度的东部要高。河流有龙江、南盘江、红水河等。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干性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云南松林为其特征。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本区为广西重要林区。
桂东南丘陵台地为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粤西、桂东南山地谷地亚区的一部分。区内中低山、丘陵、台地、盆地相互交错,尤以丘陵台地分布为广。山脉之间有较开阔的盆地和谷地。主要河流有南流江、北流江。
热量充足,寒害轻,南部局部地区适宜发展热带作物。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以榄类、长叶山竹子等为主。土壤为赤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水土易于流失。
桂中石灰岩盆地属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桂中宽谷丘陵喀斯特盆地亚区。区内石灰岩广布,为喀斯特残峰台地平原。气候属南北温热过渡区,又为东西干湿过渡区。因处东南季风雨影地带,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区内的红水河和柳江水力资源丰富。本区北部以石灰性土和红壤为主,南部则以赤红壤为主。石灰性土多分布于石山坡麓,植被稀疏,石山多为藤本灌丛,丘陵多为马尾松、杉木、油茶和阳性草坡。果树以柑橙为著。
桂西喀斯特山原属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桂西喀斯特山原各地亚区。由喀斯特山原和右江河谷组成,峰丛洼地景观显著。主要河流为右江,地表水系少,而地下河较发育。河谷气侯温暖干热,春旱较严重。植被为半常绿类型,云南高原生境偏干成分植物常有分布。蚬木、肥牛树、擎天树等石生植物较常见。土壤以山地红壤、黄壤,石灰性土为主。
桂南沿海属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琼雷热带雨林、季雨林区的粤西、桂南沿海台地平原亚区。山河相间,地处热带最北边缘。年均温20℃以上,年降水量超过1700毫米。河流主要有南流江、武利江、钦江等。土壤以赤红壤为主,南部台地有砖红壤。植被为季雨林性常绿阔叶林,以榄、蚬、楠、椎、樟、栎为主,肉桂林、八角林及热带性果树分布普遍。
发展简史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西就有人类居住,并创造和发展了广西地区的原始文化。
春秋战国时,广西属“百越”之地,主要民族是壮族(当时为骆越、西瓯等民族)。恭城、贺县、北流等地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具精致文饰的鼎、钟、戈、剑等青铜器和战国已使用的铁制工具;左江沿岸遗留有古代艺术花山崖壁画,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壮族较高的文化水平。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军沿湘桂走廊进入岭南,在平定岭南后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广西分属岭南三郡管辖。当时,为转运军粮,开凿了“灵渠”(见兴安县),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大大促进了黄河、长江流域与南方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人民陆续沿灵渠向南大量移入,主要聚居于西江主流沿岸,传播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秦时因广西为桂林郡辖地,故简称桂。西汉初年,铁制农具、耕牛已传入广西。秦、汉时广西境内水陆交通较为便利,水利灌溉发展,农业兴旺。
自三国至南北朝,中原纷乱,南来汉人随之增多,既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又与骆越、西瓯等民族共同生活,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发展。
唐时广西属岭南西道。宋初统一岭南道后改置广南道。至太宗淳化五年(994)废道存路。太宗至道三年(997)置广南西路,辖今广西及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一名由此简化而来。元时广西属湖广行书省。明时设广西布政使司。清代置广西省。民国因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省行政区曾作多次调整。1952年在西部壮族聚居地建立行署一级的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撤销原广西省,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自治区范围系于1965年6月将原广东省的合浦专区划入后确定的。广西从此由内陆省区成为沿海省区。
人文概况:自治区聚居了占全国壮族人数95%的壮族。农业除稻、蔗外,并有多种热带作物。自治区建立以来,轻重工业均发展较快。
人口和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以壮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区,也是中国5个自治区中人口最多的1个自治区。全区约有4224.5765万人,其中壮族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3.9%,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据记载,清初以前壮族已遍布广西全境,但以桂西居多。目前壮族分布仍以桂西的隆安、靖西、天等、德保等县最为集中,壮族人口均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余各县市也占一定比重,仅桂东北和桂东南分布较少。
自治区以汉族人口居多,约占全区总人口的60.9%。分布以东部为多,中部次之,西部较少。
此外,还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兄弟民族。其中,瑶族主要分布在大瑶山及都安、富川、巴马等县;苗族以融水、三汪、隆林、龙胜、资源等县为多,西林、南丹等县也有分布;侗族集中于三江、融水、龙胜等地;仫佬族聚居于罗城、宜山等县;毛南族占全国的99%,集中于环江等县;其他各族主要居住在桂西。
全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78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自治区东南的浔江、郁江、南流江流域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在200人以上,玉林地区及宾阳县则达300人以上。桂西北及桂北的田林、西林、乐业、天峨等县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在40人以下。
全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5.10%。在全区120个城镇中,非农业人口不到1万的有70个。较大的城市有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玉林市、北海市。
此外,广西也为中国东南沿海华侨较多省区,旅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达百余万,港、澳同胞50多万。
经济概况:广西紧靠海洋,以北海市为中心依偎着中国弓形沿海开放地带西南端,邻近港澳和东南亚,接近国际市场,居中国西南地区出口物资的南(宁)昆(明)—南(宁)防(城)铁路和黔桂、湘桂铁路要道上,且属中国南北能源带的南段,潜在的经济区位条件好。但20世纪50年代初及其后一段时间,广西因离全国经济中心较远,交通运输薄弱,与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广州联系不畅;临海港口又无铁路或大河相通,经济腹地被其他海港吸引等,致使广西工农业生产发展深受影响。80年代以来,广西逐步形成了具有全国和区际意义的以蔗糖为中心的食品工业、有色金属采冶加工、水力发电、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已逐步向商品性的现代化农业转化。
农业广西是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和人多耕地少的省区。全区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1.16%。东南以水田为主,西北则多旱地。除北部少数山区外,作物一般一年两熟或三熟。
(1)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分布遍及全区,但以东南各县为集中,多种植双季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88.6%。次为玉米,主要分布于自治区西部,约占粮食总产的7.9%。大豆、甘薯、小麦的产量不足粮食总产的2%。自治区已建立30个粮食基地县,1990年粮食产量占全自治区总产量的55.6%,
(2)经济作物以甘蔗为重要,1991年产量1742万吨,是全国重要甘蔗产区和蔗糖生产基地。郁江、右江、柳江流域是广西重要蔗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他经济作物有花生、黄红麻、苎麻、烟叶、茶叶、木薯等。自治区南部及东南部部分地区有利于发展橡胶、剑麻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柑橘、橙、柚、香蕉、菠萝、芒果、荔枝、龙眼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已建成63个名特优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3)自治区森林资源较丰,森林覆盖率达2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其中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等分别约占林地面积的72.71%、7.18%、19.11%和1%。盛产杉、松、竹等用材林木以及油茶、油桐、八角、肉桂、栓皮栎等经济林木的著名特产。此外,全区尚有占土地总面积56.84%的荒山荒坡。
(4)畜牧业以养猪为主。百色广马、隆林黄牛、西林水牛、德保猪、靖西鸭都享有盛誉。
(5)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北部湾为主要渔场,海产品约占水产品产量的70%。浅海养殖以北海、合浦一带所产“南珠”驰誉于世。
在自治区大农业中,占土地总面积11.16%的种植业和以养猪为主的舍养畜牧业的收入约占农业总收入的4/5,其余的广大面积却仅占农业总收入的1/10。
农业区根据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部门结构等特征,可将广西划分为9个农业区:
(1)桂东北林、粮、油、果区。大山岭多,峰林谷地宽广。热量尚能满足双季稻需要,但寒露风和倒春寒为害严重;水资源丰富,但水源不够稳定。
农作物种类复杂,是单、双季稻混作区;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毛竹、茶油、桐油为四大林产品,土特产种类多,产量大;柑橙、金橘、沙田柚、板栗、柿子、白果、红枣以及土特产品罗汉果均较著名。
(2)桂东林粮牧区。山地多,耕地少;水田多,旱地少。作物较单纯,以水稻为主。有荒山40多万公顷。林、副、土特产品丰富,是杉木、毛竹重要产区。松脂、灵香草、茶叶较著名。
(3)桂东南粮、猪、经济作物、热带作物区。平原面积较广,水热条件好,土地肥沃,劳动力充足,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作物单产均高,历来是广西最重要农业区,有“广西粮仓”之称。甘蔗、烤烟、麻类、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除养猪外,林牧副渔生产都较薄弱。橡胶、剑麻等热带作物分布在南部。果品以容县沙田柚、桂平麻垌荔枝、玉林黄梨、容县乌园龙眼等驰名。
(4)桂中粮食、经济作物、畜牧区。属四周为山地的喀斯特盆地平原区,荒山荒坡面积广,土地贫瘠,低产田较多。光热条件虽好,但干旱较严重,作物单产较低。粮食作物除水稻外,玉米也占较大比重。甘蔗、花生在经济作物中占重要地位。果林以柑橙最为著名。
(5)桂北林、牧、粮区。山多耕地少,气候差异大,常受干旱和寒害威胁。
山区水力资源丰富,但水利条件差。农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少。
玉米播种面积远超过水稻,是广西玉米重要产区。松、杉、栎、油桐、油菜为主要林木。山区野生饲料多,杂粮普遍,草坡广,有著名环江香猪、环江菜牛、南丹牛。
(6)桂西北林牧区。属云贵高原边缘,山原连绵,旱地多,水田少,多草山草坡,牧草丰盛。以旱作为主,玉米等杂粮比重大。粮食生产仅能自给。
森林面积较大,多宜林荒山。区内良种牛有西林水牛、隆林黄牛,商品牛较多。
(7)桂西粮、糖、猪、土特产区。区内右江河谷为粮、蔗主要产区,而喀斯特山原则多种玉米。喀斯特山地多擎天树、蚬木、金丝李、广西青梅等珍贵树种。靖西田七、天保茴油等药材和土特产均很著名。德保猪为重要畜种。
(8)桂西南粮、糖、油、猪区。地形复杂,平原分布较广,作物种类繁多,是广西粮食、甘蔗、花生、烟叶、麻类、生猪、八角、剑麻等较全面发展地区,也是自治区商品粮、糖蔗、油料等生产基地和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及以八角和珍贵树种为主的林业基地。
(9)桂南沿海渔、糖、果、热带作物区。本区热带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台地广布,平原肥沃,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好。渔业所占比重较大。甘蔗、花生、茶叶、烤烟、黄红麻等经济作物品种多,产量大。肉桂、八角、荔枝、柑橙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较大,又是广西橡胶基地。北部山区还是杉木、红椎、丹竹、油茶的重要基地。
工业广西原有工业基础薄弱,1950年全区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7%,到1990年已上升到58.36%。其中以钢铁、机械、有色冶金、电力、制糖、罐头食品等发展最快。全区现已建成2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并逐步形成轻、重工业发展比例较协调、部门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轻工业以蔗糖为主的食品工业占优势,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4.79%。
全区1990年产机制糖120余万吨,仅次于广东,居中国第2位。以贵港、桂平、南宁等机制糖厂为最大。罐头食品工业有一定规模,主要有南宁、玉林、北海、桂林等罐头厂,年产罐头17.40万吨,产品以菠萝、橘子、青刀豆、蘑菇为大宗。南宁建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南宁赖氨酸厂。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宜山等地,除棉花外,主要利用本地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主要在柳州、南宁、贵港和浦北,年产12万余吨。其他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扇等。
(2)重工业以机械工业为主,门类较齐全,占工业总产值的8.36%。主要有南宁机械厂及手扶拖拉机厂、玉林柴油机厂、广西第一机床厂、柳州空压机厂、微型汽车厂、机器厂、工程机械厂、塑料机械厂、宜山轴承厂等。
(3)化学工业有基本化工原料、化肥、农药、有机化工、橡胶加工等部门,南宁、柳州均有较大的化工企业。
(4)冶金工业以柳州钢铁厂为最大。有色金属采冶则有锡、铝、铅、锌、锑、钨、铜等。其中,锡、锑、钨是广西传统出口商品。冶炼中心有南丹大厂、柳江、贺县、恭城栗木以及来宾有色金属冶炼厂。
(5)电力工业发展迅速,1990年发电109.29亿度。其中水电年发电量占一半以上。全区已建成较大水电站有大化、西津、麻石、合面狮、恶滩、洛东、拉浪、澄碧河等,还有装机容量132万千瓦的天生桥低坝电站和121万千瓦的岩滩电站。
(6)煤炭工业,有合山、扶绥东罗、环江红茂、罗城、南宁等煤矿,所产煤炭可满足广西用煤80%的需要。
(7)广西建材资源丰富,石灰石多分布于水电资源充足的铁路沿线和江河两岸,便于开发;北部湾沿岸又有生产平板玻璃用的优质石英砂。全区有水泥厂100余座,以柳州水泥厂规模为最大。1990年全区水泥产量765.28万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柳州为中心,以水泥工业为主体的建材工业体系。
交通运输20世纪50年代以前,广西境内仅有湘桂铁路通车到柳州,且有1/3以上的县不通汽车,交通极不便。经40年来的建设,已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的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1)铁路运输以柳州为枢纽,有湘桂、黔桂、黎湛、枝柳等干线,从南宁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地。南(宁)
—防(城)铁路也已建成通车,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出口物资的重要通道。南宁经百色至昆明的铁路也正在兴建中。(2)公路运输以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玉林、河池、百色等为中心。全区95.5%的乡镇均有公路联系,但大部分标准较低。(3)海上运输主要有北海港、防城港。其中北海港可停泊3000吨级货轮,万吨级贤轮可在距海岸200米处停泊,有航线通湛江、海口、广州、汕头、香港、澳门,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防城港已建成7个万吨级以上泊位,配套后年吞吐能力为469万吨,是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岸。
(4)内河航运主要有西江及其支流郁江、柳江、桂江、右江,年吞吐量50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有梧州、贵港和南宁。梧州港是广西进出口商品的主要中转站和主要通道,每天有客轮直航广州、香港,上溯可达南宁、百色、柳州。
(5)航空运输以南宁、桂林为中心,分别有定期航班飞往广州、昆明、北京、上海、长沙、贵阳、西安、成都以及香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