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及库车境内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库车县境。两县古为龟兹国,为西域佛教中心,佛寺甚多。已发现的石窟除著名的克孜尔(意为红色)外,还有库车县境4处。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境东南,渭干河峡谷段北岸,为新疆洞窟最多、壁画最完整的石窟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约开创于东汉末年,早于内地石窟,元代开始废弃。现有编号石窟235个,其中40号以东及60号以西,沙崖崩滑堆成斜坡,未见下层石窟,可能为碎石堆掩埋。较完整的有74窟,除个别窟有“天宝十三载”(754)、“贞元十年”(794)等汉文题记外,其他为龟兹文及近代维吾尔文。石窟中除供佛像作礼拜的“支提窟”外,也多供僧徒修行的“毗诃罗窟”。壁画艺术以当地民族风格为主,汉族文化也有影响。不少佛教塑像被盗窃或已损坏。保存的优美壁画有许多反映历史上现实生活的画面,如畜牧、狩猎、耕作的场面,也有歌舞蹈、骑乘、建筑、商业贸易的画面。175号窟有二牛抬杠耕作及用坎土曼锄地图像。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及供养人画像是研究当时社会与服饰的珍贵资料;极乐图中的“舞练”、“击掌”等画面是龟兹舞蹈的形象记载;使乐图和使乐天图描绘各种乐器演奏情景,有横笛、琵琶、排萧、觱篥等龟兹乐器,还有猕猴、鹿、象、狮、虎、鸟类等动物画面。
库车县境四石窟(1)森木塞姆(意为细水长流)石窟,位于城东北40公里牙哈乡河崖上。较完整的有52窟,上有大寺遗址,两岸有寮房,大部为供佛像作礼拜的“支提窟”,形式与克孜尔同。只有第49号窟为“毗诃罗窟”,供僧人居住。石窟及壁画大部被破坏,壁画风格与克孜尔类似。突出题材为佛本生中猕猴故事画,如猕猴王舍身救群猴,猕猴被鸷鸟所抓狮子王舍命相救,还有猿攀树、骑鹿故事。石窟的创废时间与克孜尔大致相同。(2)玛扎伯哈(意为坟院的果园)石窟,位于牙哈乡克内什村东南5公里山坡上。现存34窟多已崩塌,较完整的有4窟及僧房、储藏室窟。壁画有佛在鹿野苑、白鹿听经图等。(3)克孜喀拉罕(意为姑娘留在那里)石窟,在库车新城西北15公里山沟崖壁上。有编号者46窟,38个较完整,“支提窟”和“毗诃罗窟”各半。11个窟有残余壁画,多为佛本生故事中的鹿、猿、鸟等图像,画风较简陋,开凿时间约在东汉末年至北朝。有2窟的甬道中有断发、披甲、佩剑、脚著长靴的武士供养人像,可看出当时龟兹武职官员的服饰。
(4)库木土拉(意为沙漠烽火台)石窟,又称库杜拉千佛洞。在城西南30公里渭干河东岸。是现今新疆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第2大石窟群。共72窟,塑像已全毁,壁画较完整者有31窟。其中特有题材为:34号窟有5~6层连环故事画,每层中间有墨书龟兹文题记;出现许多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药师变、弥勒变等;汉文题记多,次为龟兹文题记,说明盛唐以后汉文通行于龟兹地区。从壁画及题记看,石窟开凿于西晋时代,繁荣于盛唐以后,艺术风格颇受唐朝影响,是龟兹地区石窟艺术与中原艺术最接近的一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