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到了夏商周时期为北狄所居。
春秋时期为林胡、楼烦属地,战国中晚期即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属赵国雁门郡所辖。
秦称武州塞地,隶属雁门郡。
西汉属中陵,新朝王莽时,改称遮害,东汉复称中陵,建武二十七年(51年)属定襄郡。建安二十年(215年)中陵随定襄郡西徙,隶新兴郡。北魏为畿内地,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后,改桓州管辖。北齐,北周时并入朔州,为广安郡辖。
隋为鄯阳地,属马邑郡辖。
唐置保大栅,会昌三年(843年),为回鹘降人居住,辽为朔、武二州北境,宁边州的东境,金归鄯阳地,元割其半入武州。
明初称老军营,屯军驻防。成化十七年(1481年)设平虏卫,属山西行都司大同府。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设井坪所(今井坪镇)。
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撤卫改县时,将平虏卫改为平鲁县,隶属朔平府。当时的朔平府治所在右玉、所辖一州四县,即右玉、左云、平鲁、马邑和朔州。
民国三年(1914年)平鲁县隶属山西雁门道。
1928年直属山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入侵后,平鲁城、井坪镇沦陷,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为革命根据地。在抗战期间,曾将本县和邻近县的部分村庄划片分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划为清平县、右平县、山朔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改为平鲁县、右南县、山朔县,隶属也常有变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至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属中共晋绥边特委清平云联合县成立后,平鲁归联合县。
民国二十九年九月至三十年七月改属晋西北十一专署管理,三十年八月至三十一年七月改属塞北分区(即绥蒙区)辖,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十八日抗日战争胜利,恢复了平鲁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鲁县归察哈尔省。
1951年4月,县府由平鲁城迁至井坪镇。
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后平鲁划归山西省雁北署管辖。
1958年6月,雁北专区与忻州专区合并,设立晋北专署,平朔两县合并称朔县。
1961年4月撤销晋北专署、复设雁北专署,同年7月恢复平鲁县。
1988年3月朔州市的成立后,平鲁划归朔州,并撤县改为平鲁区。
1996年,平鲁区面积2314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辖1个街道2镇18乡:街道(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西酸子、东酸子、南寺、应子洼、崔家岭、下称沟6个行政村)、井坪镇、平鲁城镇、双碾乡、只泥泉乡、白堂乡、阻虎乡、西水界乡、刘家窑乡、下木角乡、下水头乡、蒋家坪乡、高石庄
乡、周花板乡、陶村乡、花圪坨乡、下面高乡、榆林乡、东平太乡、向阳堡乡、骆驼山乡。区政府驻井坪镇。
2001年,井坪镇部分村划归白堂乡,平鲁城镇、周花板乡合并为凤凰城镇,只泥泉乡并入下水头乡,刘家窑乡(绝大部分)并入阻虎乡、双碾乡,蒋家坪乡并入高石庄乡,骆驼山乡并入西水界乡,花圪坨乡并入下面高乡,东平太乡并入向阳堡乡。区划调整后,全区辖2个镇、11个乡:井坪镇、凤凰城镇、白堂乡、陶村乡、下水头乡、双碾乡、阻虎乡、高石庄乡、西水界乡、下面高乡、下木角乡、向阳堡乡、榆岭乡。区政府驻井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