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上的塔里木河尾闾。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洼地上。湖的位置几经改变,但均在罗布洼地范围内。
关于罗布泊的记述《山海经·北山经》称为“泑泽”,以其“浑浑泡泡”,水色“黝黑”而言。《史记》称为“盐泽”,以湖岸广布盐滩而名。
《汉书·西域传》记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注蒲昌湖,一名盐泽者也”。《水经注·河水篇》称为“牢兰海”,以其位于汉楼兰(牢兰、楼兰对音)故地而言。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皇舆西域图志》和同治二年(1863)《大清一统图》都称为罗布淖尔,蒙古语意为众水汇聚之湖。罗布泊一名最初可能来自《大唐西域记》的纳缚波,二者可能是转音。
是否游移湖(交替湖)1876~1878年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H.M.Пржевальский)考察罗布泊地区时发现其位置与《大清一统图》及《西域图志》所标者不同,其时所见罗布泊位置较偏南,为淡水湖。此后引起国际上讨论,罗布泊被称为游移湖或交替湖。事实上,所谓罗布泊游移,只是塔里木河尾间位置的变动,湖盆本身并不游移。在封闭性的内陆盆地平原地区,河流下游经常自然改道,改道后的河流终点形成新湖泊,旧湖泊则逐渐干涸,成为盐泽。普氏1876年所见者,为河流改道后形成的新湖,故为淡水湖,位于罗布泊西南,当时亦称喀拉库顺(喀顺淖尔)。实际上普氏并未见罗布泊旧湖。地质构造上,塔里木盆地东端是拗陷区,整个拗陷可称为罗布洼地,罗布泊湖盆就在这个洼地上。塔里木河以罗布洼地为最后归宿。
罗布泊形成可能始于上新世或更新世初。以后东侧地壳上升,湖水向西移动,湖盆东侧遗留下数条痕迹。湖水虽随地势变化而移动,但未越出湖盆范围,故游移之说并不恰当。另外,罗布洼地古来即为人烟稀少地区,新湖泊形成后,无法随时命以固定新名,而均沿用老湖名。实际上,汉唐以来的古书中均将塔里木河终点形成的湖泊,称为蒲昌海、盐泽或牢兰海;17世纪以来则称罗布淖尔或罗布泊。上述情况说明,并非湖泊本身游移或交替,而为老名新用或地名搬家。如若羌以北的台特马湖,原亦称罗布泊,湖北岸有罗布庄地名,即为证明。
塔里木河终点位置改变的原因塔里木河为荒漠地区的自然河道,局部地形的改变,如沙丘移动和河床泥沙的淤积,均可能阻塞老河道,形成新河道和新的终点湖。同时罗布泊位置的变动,又为入湖河水所引起,如河水从北部孔雀河道灌注,则湖在北;如从塔里木河流入,则湖在南。人类经济活动亦会引起河流下游改道(见塔里木河)。
罗布泊二千余年来的变化范围,大致在北纬39°~41°及东经88°~91°,最近一次变动是1952年。
罗布泊之现状与未来现今地图上所标示的罗布泊(北纬40°03′~40°40′,东经90°05′~90°25′)及台特马湖(北纬39°20′,东经88°25′)都已干涸。1952年塔里木河改道注入台特马湖后,孔雀河尚有余水补给罗布泊,灌区扩大后,孔雀河1960年已断流,罗布泊不久即干涸。台特马湖补给来源原有塔里木河和车尔臣(且末)河,亦因灌区扩大,70年代已断流,台特马湖也干涸。但作为塔里木河终点这一地理概念的罗布泊,并未消失。罗布泊的最近地理位置是铁干里克西边的大西海水库,位于北纬40°35′,东经87°30′附近。至于罗布泊的未来,只要合理安排塔里木河上下游用水关系,铁干里克水库不但能继续存在,并可能放水给下游的阿拉干和罗布庄。如塔里木河由自然河道改为渠化河道,两岸农垦规模不再扩大,在合理用水条件下,大西海水库亦可能继续存在,并向下游泄放一些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