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历史沿革

历史地理2023-02-08 08:54:00百科知识库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历史沿革 宝塔区辖境,西周时就是

周人活动的重要地区,春秋时是白翟部落居住地。战国时代,前期属晋,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归魏,再后归于秦。

秦统一天下,分全国为36郡,宝塔区为高奴县,隶上郡(上郡治所肤施,在今榆林市榆阳区境),辖今宝塔区及志丹、安塞、延川、延长县,县城在今延安城东2.5公里的尹家沟;宝塔区东南为定阳县辖地,其县城在今宜川县境。

楚汉之际,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当年,即汉高祖元年(前206)灭翟国,宝塔区仍置高奴县,隶上郡。新始建国元年(9),改高奴县为平利县。东汉复名高奴。灵帝中平六年(189),为匈奴所占据。东汉末年,郡县俱废。

魏晋时,宝塔区居住匈奴等少数民族,未设县,置有戍守之所,称三城(故址在宝塔区南部),为驻防重地。东晋、十六国时,宝塔区先后属前秦、后秦、大夏。

南北朝时期(420~589),宋元嘉八年(431)大夏为吐谷浑国所灭,后宝塔区成为北魏辖地。北魏太安二年(456),在宝塔区南设临真县,其“城临真川水”,故名,隶北雍州定阳郡,辖地含今延长县西部;又在宝塔区西设沃野县;太和元年(477),在宝塔区东设广武县,辖地含今延川县西部,其城址在今甘谷驿,同年设徧城郡,隶北雍州,领广武、沃野两县,治所广武。北魏延昌二年(513)设东夏州,治所广武,领徧城郡、定阳郡(治所临戎,在今宜川境)、朔方郡(治所魏平,在今子洲境)、上郡(治所因城,在今甘泉境)。

西魏大统三年(537),分临真县置真川县,辖地在临真县西,并设神水郡,治所真川,领真川、临真两县;同年,分广武县置文安县,隶文安郡(文安县境为今延川县地);沃野县仍旧。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夏州为延州,仍治广武,领徧城郡、神水郡、文安郡、上郡。

北周保定四年(564),废神水郡,真川、临真两县改属徧城郡。北周建德六年(577),改广武县为丰林县,县城迁至今李渠镇周家湾村,其城原为大夏郡主赫连勃勃所筑,人谓之赫连城。徧城郡治、延州州治俱徙丰林,徧城郡领丰林、沃野、真川、临真四县,延州领徧城、文安两郡。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郡制,以州统县,徧城郡废。开皇十八年(598),废沃野县,辖地并入丰林县。大业元年(605),废真川县,辖地并入临真县。大业三年(607),分丰林、金明二县置肤施县,沿用汉肤施县旧名(金明县,在今安塞县南,本为北魏广洛县,隋避杨广名讳改,大业十三年废,并入肤施县;汉肤施在今榆林县),辖地在今延安市辖境中部,其城在今延安市区延河东岸。同年,改州为郡,废延州,设延安郡,郡治肤施,领肤施、丰林、临真、延安等11县。其中延安县,本为西魏广安县,大业元年(605)因避太子杨广名讳改为延安县,辖地在今延长境。

唐武德元年(618),延安郡改为延州。武德二年(619),分肤施县设金明县。天宝元年(742),复改延州为延安郡。乾元元年(758),再改为延州,治所肤施,领肤施、丰林、临真等10县。安史之乱后,延州隶鄜坊节度使府。终唐之世,宝塔区置县未变。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宝塔区置县依旧,仍隶延州。延州后梁隶忠义军节度,余皆隶彰武军节度。其节度使府均在延州。

北宋初年,设路辖州。康定二年(1041),分陕西路置鄜延路,其经略安抚使治延州肤施。庆历五年(1045),肤施县城迁至今延安城内(延河西岸)。熙宁五年(1072),废丰林、金明二县,辖地并入肤施县。宝塔区所置县即为肤施、临真。元祐四年(1089),升延州为延安府,府治仍为肤施,辖肤施、临真等7县。

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军攻克延安府。宝塔区仍置肤施、临真二县,延安府仍治肤施,领肤施、临真等7县。金亦设鄜延路,然辖区扩大,治所延安府,领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保安州、绥德州。皇统二年(1142),改鄜延路置彰武军总管府,金末废。

元至元二年(1264),废临真县,辖地并入甘泉县,宝塔区所置县唯肤施。至元十一年(1274),改旧鄜延路,置延安路,治所肤施,领肤施、甘泉等8县及鄜州、绥德州、葭州,三州又下辖8县。至元十二年(1286),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延安路隶之。

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安路为延安府,治所肤施县,其余无多变动。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隶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清实行四级行政制: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肤施县仍为延安府治,延安府领肤施、甘泉等10县,隶陕西省延榆绥道,延榆绥道驻榆林。

民国二年(1913),废延安府,肤施县隶陕西省榆林道。

民国二十二年(1933),废道,以省直接辖县,肤施县隶陕西省。

1935年5月,陕北工农红军在宝塔区北部梁村一带设延安县,7月在宝塔区南部龙儿寺(今柳林麻庄)设肤甘县(辖地跨肤施、甘泉二县),同月在宝塔区东南部当时为甘泉县辖地的麻洞川设红泉县。同年9月,分肤甘县设肤施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旧肤施县城解放。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肤施城,当月以城区设立延安市,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2月肤施县(原肤甘县)并入延安县,亦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县政府驻川口。

1937年3月,宜川县与宝塔区东南部的红泉县合并为红宜县。

1937年7月,红宜县改称固临县,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

1942年12月,边区政府设置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延安市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县归延属分区。

1943年5月,延安县政府由川口迁驻东二十里铺。

1944年5月,设立南泥湾垦区(县级建制)。

1945年,固临县临镇区、延安县金盆湾区划归南泥湾垦区,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

1948年8月,南泥湾垦区和固临县部分辖区合并为临镇县,县政府驻临镇。

1949年2月,撤临镇县,辖地分别划归延安县和延长县;3月,延安市并入延安县,县政府由东二十里铺迁驻南关,延安市降为区级市,属延安县领导。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驻西安市,撤销延属分区,延安县归陕北行政公署领导。

1950年5月整编时,撤销陕北行署,延安县隶属延安专区(1969年改称延安地区至1996年12月)。

1954年4月,延安县人民政府改延安市为城关区。

1958年12月,甘泉县全境和安塞县的境南并入延安县。

1961年5月,恢复甘泉、安塞的县制。

1970年5月16日,延安县分为延安城区和延安县两个县级行政区划。县革委会仍驻南关,城区革委会驻北关(当年迁往南关),区、县革委会均属地区革委会领导。

197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延安城区改称延安市,市革委会驻南关,仍属地区革委会领导。

1975年8月16日,撤销延安县并入延安市。

1979年3月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延安地区行政公署,12月延安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延安市人民政府,属地区行署领导。

1980年5月,延安市(县级)人民政府由南关迁驻宝塔山下至今。

1996年12月,撤销延安地区和县级延安市,设立地级延安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宝塔区。延安市设立宝塔区,以原县级延安市的行政区域为宝塔区的行政区域。(国务院1996年11月5批复国函[1996]84号)。

本文标签: 专项地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