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寨遗址—发掘现场
西寨遗址,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东部滦河北岸台地上,是一处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6000余年。西寨遗址发现于1985年,1988到1994年之间,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发掘,探明遗址大致呈椭圆形,面积为96200平方米,并在遗址内发现了祭祀地点、房屋基址以及大量的器物和哺乳动物骨骼等遗迹。2001年,西寨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寨遗址的文化层厚达3米,大体可分为两期,一期遗存的年代较早,仅稍晚于兴隆洼文化。在考古学中,陶器是判断年代最重要的标尺。西寨遗址一期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粗陶为主,一般都有装饰,很少素面,纹饰以“之”字纹为主,另外还有条纹、点纹等,这些陶器特征都是时代较早的体现。
二期遗存的年代稍晚,大体与赵宝沟文化相同。二期遗存中的陶器中夹砂泥陶的数量增多,颜色多为红褐色,纹饰逐渐减少,大多是条行纹等,器物类型主要是筒形罐、钵、碗等。二期的器物中较为著名的是小型的石雕像。
西寨遗址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文化演进序列中的重要一环,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西寨遗址集祭祀、居住、制陶、制石、渔猎于一体,对认识远古社会特征同样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