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的简单介绍

历史地理2023-02-08 08:19:10百科知识库

社稷坛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稷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稷坛

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西北侧,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位置相对,共同构成紫禁城外朝的重要礼制建筑。社稷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当时这里是京郊名刹“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布局在此建立社稷坛。1988年,社稷坛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稷坛由铺有五色土的社稷坛、拜殿和戟门组成,面积约22公顷,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部东西宽345.5米,北部东西宽375.1米,南北长470.3米。有内外两重垣,每面墙正中辟门。根据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

主体建筑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坛上按方位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色土,这些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

“社”和“稷”分别是土地神和谷神,是国家的象征。商周以至清代的历代帝王均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为国家构成的基础,所以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在社稷坛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社稷坛北面是拜殿,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时休息或者在雨天祭祀的地方,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是北京城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顶上铺黄色琉璃瓦。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此停灵,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吊唁,1928年这里改名“中山堂”。

拜殿北面是社稷坛的正门北门,称为戟门,因门内陈列七十二支镀金银戟而得名。这七十二支戟后来被八国联军当做金银掠走。戟门建于明代,歇山顶,上铺黄色琉璃瓦,面阔五间,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

如同太庙一样,社稷坛园内也以古柏著称,这些古柏大多种植于明代,其中今雨轩旁的七株古柏相传植于辽代,距今已达千年,树干周长有6米多。这些古柏遮天蔽日,挺拔苍劲,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本文标签: 建筑与名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