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镇因镇内温泉而得名。镇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大部分为褐色土壤。镇内西山北麓曾被描述为“灵渊神瀵(地下喷出的水),随在涌现,不可枚举也”(《日下旧闻考》)。温泉村堂子山(又名显龙山)北的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36度左右,明代以前就开始用于沐浴。本世纪20年代曾建立“天然疗养院”。寿安山北的黑龙潭,“有泉从石缝间出,源源不竭,潴而为潭泓如也……四时不枯。若遇干旱以及涨溢,他山之泉亦或盈缩,而此泉自如,人尤异之。相传以为有龙居焉,号曰龙湫,又庙于旁亦曰龙王庙。”因此成为百姓求雨圣地。温泉村东有1936年冯玉祥等建的“辛亥滦州革命先列纪念碑”。附近有据传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前后曹雪芹居处旁的石桥。
历史记载表明,现温泉镇域在明代以前大体属昌平县(前身军都县),其中西南部唐末至金初可能曾属玉河县。明后期大体以今百望山至温泉道路为界,其北太舟坞、杨家庄、东埠头一带属昌平县(州),其南白家疃、温泉及高里掌、辛庄一带属宛平县。至清代康熙初年,温泉、白家疃一带划入城属地区,高里掌、辛庄一带为宛平县直辖地。
1928年6月,城属地区划为北平市行政区域。温泉、白家疃一带和冷泉地区是当时“山后”仅有的北平市辖地,属西郊区,1947年3月,又划入北平市第十七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地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的游击区,行政上属昌宛县(昌宛房、昌宛怀)工作范围。
1948年12月,现镇域解放,分属北平市十七区、宛平县和昌顺县。在现镇域内十七区设温泉、白家疃两村(行政村);宛平县设高里掌、辛庄两村(属八区,后划为六区);昌顺县设东埠头、杨家庄(一称杨各庄)、太舟坞3村(属十一区,后划入六区)。
1949年7月,温泉等地划归新设的北平市十六区(后改为十三区、海淀区)。10月,昌顺县改为昌平县。宛平县、昌平县1950年2月、6月两次调整区建置,高里掌、辛庄先后划入宛平县五区、三区,太舟坞等地划入昌平县二区。
1950年10月,原属昌平县管辖的黑龙潭风景区划归北京市(属十三区)。
1952年9月,宛平县撤销,高里掌、辛庄、北安河等10村划归海淀区。
1953年5月,行政村改乡,现镇域设海淀区温泉(高里掌、辛庄并入)、白家疃乡,昌平县设东埠头乡(原杨家庄、东埠头、太舟坞合并)。
1956年2月,昌平县划入北京市行政区域,东埠头乡随之成为北京市辖地。3月原温泉、白家疃和冷泉乡合并为新的温泉乡,昌平区原东埠头并入新的永丰屯乡。
1955年底,当地实现农业合作化,到1957年初现乡域内温泉乡有“温泉”社,永丰屯乡有“曙光”社,直至1958年8月。
1958年9月1日,当时海淀区温泉乡及“温泉”社、“五四”社(冷泉)划归昌平区,和永丰屯乡等地区并入新成立的先锋人民公社。10月7日,先锋公社大部分(包括现镇域全部)又划归海淀区,并入新成立的永丰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永丰公社结束,以1956年初温泉、白家疃、冷泉、东埠头乡域成立温泉人民公社。
1959年8月成立的冷泉畜牧场属温泉公社行政区域范围(1970年1月划归温泉公社领导)。
1978年12月,冷泉地区划归东北旺公社(中日友好公社)。
1984年4月9日,成立温泉乡,人民公社体制结束,乡集体经济组织定名为乡农工商总公司。
1990年4月,温泉乡在全区农村率先成立乡经济合作联社(与乡农工商总公司为“一个组织、两个名称”)和各村经济合作社。
1993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批复同意设温泉镇。至1997年5月30日,海淀区政府批复同意,自即日起,撤销温泉乡,设立温泉镇,以原温泉乡行政区域为温泉镇行政区域。镇党政机关原驻白家疃村西部。2000年11月迁至白家疃村北300米处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