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历史地理2023-02-08 07:55:59百科知识库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千佛崖,唐代称“柏堂寺”,元代始改称“千佛崖”。千佛崖造像南起石柜阁,北至窟区界墙,南北绵延388.8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约45.5米。龛窟密布,重重叠叠,多达13层。根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记载,全岩的造像有一万七千余座。但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路,三分之二的造像被毁。现存大小龛窟八百四十八个,大小造像七千余尊。1961年,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隋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此凿建,中以唐代作品居多。后清代虽有雕凿,但多为妆銮佛像之举。其中主要窟龛有大云古洞、大佛洞、三圣堂、莲花洞、菩提瑞像窟、弥勒佛窟、千佛窟等。

大云古洞在千佛崖的中心,高3.8米,宽3.6米,深10.6米。窟的正中是弥勒佛立像,肩宽体胖,圆脸弯眉,袒腹含笑,坦然无忧。传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像后石壁两边雕刻有众多的小龛及排列有序的菩萨像,左右壁凿出两个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共七尊造像。

大佛洞和三圣堂内的佛祖容貌清秀,眼小唇薄,通肩的佛衣折褶直线阴刻,有软而薄的质感。胁侍突额高鼻,唇沟深陷;头上两髯高耸,两耳各悬有一条飘带,帔肩搭交于腹前。从莲台、佛龛等造型特征来看,都与其他龛窟的风格不同,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三圣堂窟为方形平顶窟,三龛造像,面相古朴,衣饰典雅,与大佛洞的造像相似,同属于千佛崖最早的造像。其中,龛楣龙首反顾,十分独特。

莲花洞因为藻井的正中浮雕一朵直径1.2米的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的牡丹是宋人所绘,莲蓬绘成中国道教的“八卦太极图”式样。洞的东、北、南三壁各雕造一个大龛,内刻一佛二胁侍菩萨。佛像方脸宽肩,身着圆领通肩的大衣,外披袈裟,袒右肩,背后有桃形的光环,宝相庄严。

菩提瑞像窟,为敞口方形平顶窟,中央佛坛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主佛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袒右肩,颈装饰七宝璎珞,戴手镯,施降魔印,即所谓“菩提瑞像”,是国内开凿较早、保存较好的密教造像。

睡佛龛中,释迦牟尼侧身而卧,神态安详,像身后的众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恸哭、抽泣,各具姿态、表情各异。两端各站立一菩萨,背依婆罗双树,树干上各有一蟠龙。窟龛的北壁浮雕有两组佛“自焚金棺”的故事。此龛是唐代石刻造像的杰作。

千佛崖还有许多小龛,雕凿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身着胡服的乐工、随曲飞舞的飞天、胁生双翅的飞人、身着销甲的勇士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神话故事等,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宝库。

本文标签: 王慎中  WangShenzhong  建筑与名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