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内,位于市驻地玛布日山(即红山)之上。布达拉,梵语为“普陀”,汉文作“普陀罗山”、“布雷峰庙”。建于7世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位后,以其雄才大略进行了一系列部落兼并战争,逐步统一了西藏地区,建立起强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663年吐蕃迁都拉萨(史称“罗娑”)后,松赞干布便同唐王朝缔结姻好。641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松赞干布“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传说当时筑有每边长1里的高大城墙,在红山上修建了999间房子,连同山顶红楼共1000间。建成的王宫遍饰宝物,铃铎冷然,堂皇壮丽。后来的佛教徒将其比为第二殊境“普陀山”,因而命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就是“普陀山”的音译。此后,由于天灾人祸,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布达拉宫没有完全保留下来,先是在墀松赞时遭受雷击引起火灾,继而在吐蕃王朝末期毁于兵乱。曲结哲布(法王洞)和帕巴拉康(帕巴殿)是当年的遗存。现在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以后在被毁宫堡和遗址上重新修建的。1642年,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得到蒙古固始汗的武边扶持,建立起噶丹颇章(兜率十万尊胜宫)地方政权,拉萨再度成为西藏的政治中心。第五世达赖执掌政教大仅后,即于1645年命第巴(总理西藏事务的官员,意为“大管家”)索朗热登重建布达拉宫。1652年第五世达赖去北京觐见清顺治皇帝,次年受册封,正式确立为西藏地方的政府首他回到拉萨时,白宫已竣工,第五世达赖即从哲蚌寺的噶丹颇章移居布达拉宫。1682年第五世达赖圆寂扣,第巴·桑结嘉措(1653~1705)便在布达拉宫正中拆毁部分旧房修建红宫和灵塔;修建红宫时动用各类工匠七千余人,耗银213.4万两。清康熙皇帝专门派了1141名流、满族工匠进藏参加建筑,尼泊尔也派了一些工匠援助修建,1693年完工,是年藏历4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在宫前立无字石碑以示纪念。从17世纪中叶至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场所,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
布达拉宫起基于玛布日山南侧山腰,依山热修筑到山顶。其主体建筑是由大小经堂、灵塔殿、佛殿、卧室,经学院、僧舍等组成;东西长360米,南北宽约140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加上山前城郭以内和山后龙王潭(藏语称“鲁康”,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建筑)范围,占地面积达41公顷(41万平方米)。宫前城郭,即现称为“雪”的地方,北面依山,其余三面围以高大的城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顶部外侧砌女儿墙。南城墙正中为三层石砌城门楼,门内有石砌影壁,行人可绕影壁两侧进出。城郭东南、西南拐角有角楼,东、西城墙中段有侧门楼。场面内建筑除部分居民住房外,大部分为达拉宫所属的办事机构、印经院、监狱、仓库、马厩、各种作坊等。布达拉宫外观13层,最高层达117.19米。宫墙系花岗石砌筑,最厚处达5米,墙基深入山体岩层,墙身收分显著,部分墙体的夹层内还灌注了铁汁,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建筑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分层合筑,层层套接,错综复杂。白宫外墙刷白色,红宫外墙刷赭红色。红宫中央采用上下七层贯通的竖向大窗格,与其余部分和白宫的较小窗户以及细狭的通气窗形成强烈的对比。坚实厚重的石墙与金顶相结合,使建筑型体高低错落,造型雄伟庄重,形成明暗、虚实和色彩上的对比,突出了中心主体建筑,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
布达拉宫正面山下沿“之”字形铺石阶梯通道蜿蜒而上(阶梯最宽处达10余米),可通往东、西大门。东大门称”平措多朗‘,是入宫主要通道,入口门庭有4根“亚”字形红色雕花木柱,两壁绘大幅四大天王像,门楣饰一排狮座雕像。进入大门后通过通过幽暗的复道(为典型的阶梯式)可直达白宫正门外的大平台“德阳厦”(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面用“阿嘎土”(藏族特有的建筑材料)夯筑,光洁平整。这里是喜庆节日专供达赖喇嘛及高给僧俗官员赏玩歌舞跳神表演的场所。德阳夏南北两面有回廊,东西的楼房为僧官学校(系1749年创办)旧址,学校专门为噶厦(全称“噶厦朗杰”)政府培养中级僧官(孜仲),一向由山南每珠林寺洗派精通历史、佛学、藏文和历算的高僧任教师。白宫大门门厅有4根“亚”字形大木柱,柱体雕画繁丽;门厅四周遍绘壁画;有7世纪修建大昭寺的场面,有7世纪布达拉宫的规模和唐皇五试婚使、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等;南壁上还写着盖着第五世达赖手掌印的诰令,明令第巴·桑结嘉措代行其权,全藏僧俗都要听从,颇值得研究。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就其功能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白宫,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二是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白相间,群楼重叠,其外观具有宫殿与寺庙的双重特点。在宫殿的顶端排列着6个各具风格的金顶;四角鏊突,兽吻飞檐;屋面包以鎏金筒瓦,屋脊饰以镀金共命鸟和塔式宝瓶等,加上一排排金色的经幢,金光闪闪,格外壮丽。
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白宫。措钦厦(东大殿)为白宫内最大的殿堂,建于17世纪中叶,用44柱建成,是达赖喇嘛举行坐床(即登位)、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达赖宝座在殿堂北部,宝座上方悬挂“振锡绥疆”大匾,匾上有“同治御笔之宝”的红色玺印;大殿东壁绘有唐金城公主进藏的故事壁画。白宫之颠有两套寝宫,终日阳光朗照,俗称“东、西日光殿”:西日光殿(藏语称“尼悦索朗列吉”)是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寝宫,由卧室、小经堂等组成;该殿是达赖举行“早期”的地方,规定四品以上的僧官才能入内,对俗官限制更严。东日光殿(藏语称“甘丹朗色”)是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的寝宫,室内采光良好,陈设豪华,充盈珠光宝气。
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在红宫。主体建筑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主体建筑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其中以第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灵塔殿(藏林静吉)最为考究。殿中除第五世达赖灵塔外,还有第十世达赖楚臣嘉措(1816~1837)、第十二世达赖成烈嘉措(1856~1875)的灵塔和两座尊胜塔。第五世达赖灵塔居中,是建造最早、规模最大、装饰最豪华的一座,建于1690年,高14.85米,为方座圆身,分塔座、塔瓶、塔刹三部分。达赖的遗体用香料、红花等保存在塔瓶内。塔瓶、塔座用金皮包裹,共耗黄金十一万余两,并镶嵌一千五百余颗金刚钻石、红(绿)宝石、翡翠、珍珠、玛瑙等珍宝。殿内有16极粗壮高大的方木柱,柱下以大斗承托双层小斗,梁头斗栱精雕细刻,沥粉描花;顶棚悬挂帏幔和华盖;塔前陈设金灯金碗、明清珐琅瓷器、各式法器祭器等;殿上冠以金顶,光彩夺目,富丽堂皇。司西平措(西大殿)是第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由48根方柱组成,净高6米余。该殿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其方柱和斗栱、梁枋彩画或镂空雕刻佛像、狮、象和各种植物纹样等图案。门楣上部、殿堂四周及内院回廊遍绘壁画,其中有第五世达赖生平活动的壁画,特别是1652年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善慧海)去北京觐见清朝顺治皇帝的场面在画面中占显要的的部位,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大殿四周除达赖灵塔殿外,还有三座配殿:达赖世系殿(仲热拉康),位于大殿北侧,主供释迦牟尼和第五世达赖,以及第一至四世达赖(即:根敦珠巴、根敦嘉措、索面嘉措)、药师八如来、三世佛等造像和第十一世达赖克主嘉措(1838~1855)灵塔。殿内经架上置一套清雍正皇帝送给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北京版藏文《丹珠尔》经卷;上天之道佛殿(朗仁拉康),位于大殿东侧,殿内主供高2.4米的银铸宗喀巴坐像,其两旁有七十余尊格鲁派和噶当派著名僧人铜铸像;持明佛殿(仁增拉康),位于大殿南侧,殿内主供高2.3米的银铸宗喀巴坐像,其左右为莲花生八个化身(即:释迦狮子、莲花生、日光、狮子吼、忿怒金刚、莲花金刚、莲花王和爱慧)铜像,佛座上装饰有木雕孔雀、狮子、神马、大象等,雕技精湛,殿内还有8座银制佛塔(即:叠莲塔、吉祥多门塔、降佛塔、尊胜塔、菩提塔、神变塔、离合塔、涅盘塔),富丽堂皇。
布达拉宫内可以与第五世达赖灵塔殿的宏大规模比拟的是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灵塔殿“格来顿觉”(A这里静坐修法。室正中现存有炉灶,灶上置有石锅、石臼,据说这些都是松赞干布进的原物。室内供奉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芒松赤江妃(松赞干布王妃)、吞弥·桑布扎、禄东赞等早期塑像,表情生动,衣褶流畅,为吐蕃时期的雕塑艺术珍品。室内净高3.7米,原有2根木柱保存完好,柱上替木的正面雕刻兽面及摩尼宝珠、卷草,有明显的吐蕃时期风格;为加固梁椽屋顶,后世先后添加了9根木柱,从面蛤锭间不足27平方米的建筑内竟密布了11根木柱,但整修建筑却由此保留下来较多的历史原貌。曲结哲布的楼上是著名的帕巴拉康(圣者佛殿),也是布达拉宫的早期建筑之一,但历史经维修已失原貌。殿内主供帕巴·洛桑夏然佛,传为松赞干布所供的本尊佛像,亦是布达拉宫的主要供佛。殿内四面的佛橱中还供有第五世、七世、八世、九世达赖、宗喀巴的造像,以及莲花生、宗喀巴、第十二世达赖幼年的脚印石。殿外门上悬挂着清同治皇帝擤赐的“福田妙果”匾额。
红宫的最高殿堂是三界兴盛殿(萨松朗杰)。建于1690年。殿内正中供奉着清康熙皇帝的生长禄位,上面有藏、汉、满、蒙四体文字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个金字;在生长禄位的后面,是一幅清乾隆皇帝的画像。每逢藏历新年,达赖喇嘛要向禄位和画像进行朝拜。三界兴盛殿的西侧是仍乐宫(本丹吉),亦建于1690年,第六世达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曾将此做为经堂。其北部设有经台和达赖宝座。四周佛橱中供有大小无量寿佛一千余尊,故又称“长寿佛殿”(蔡巴拉康)。此外,红宫的二三层不有众多的佛殿:时轮佛殿(堆廓拉康),供有镀金的时轮坛城一座及镀金时轮金刚8尊,以及泥塑时轮喇嘛世系像等:上师殿(喇嘛拉康),殿内供有西藏著名的喇嘛铸像三百余尊,并有第三世、五世、六世达赖以及宗喀巴、莲花生等的塑像;于阗铜佛殿(昊玛拉康),殿内供有八百余尊佛像,其中部分为印度、尼泊尔等国铸造;药师殿(曼拉康),殿内主供镀金药师领先如来像,此外还有汉族、藏族、印度和尼泊尔的著名药师像三百余尊;坛城殿(洛拉康),殿内有3座1751年铸造的铜质大型坛城,用以供奉密宗“桑第杰松”三佛。清乾隆帝擤赐12个金质牌坊分别安装在3座坛城的4道门上;甘珠拉康,是珍藏《甘珠尔》经典的殿堂,有用金汁抄写的历算书和宗喀巴传、达赖喇嘛传等藏文典籍。红宫南侧脚下的朗杰扎仓(经学院),建于1645年,是布达拉宫一百多名僧人习经颂经的场所。
布达拉宫的大小殿堂,门厅、回廊遍布壁画,画面生动,题材丰富,色彩艳丽。其中以西大殿(司西平措)二楼壁画廊最为突出,所绘698幅壁画是前后藏四百余名画师精心绘制的。壁画的内容多为宗教题材,譬如:各类佛、菩萨、护法神和西藏佛教大师莲花生、阿底峡、宗喀巴、历代达赖的画像以及佛经故事、宗教神话等。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或生活习俗,譬如:唐皇五难吐蕃求婚使者、文成公主进藏、修建大昭寺、最初的布达拉宫、第五世达赖觐见清顺治皇帝、清廷派固始汗觐见第世达赖、第十三世达赖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历史事件及传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重建布达拉宫的画面,给后人提供了研究西藏古代营建施工技术的宝贵史料。壁画中可以看到大批工匠在砌筑墙基,许多人抬着巨大木、石负重前行,运送石料、木材的牛皮船在湍急的拉萨灌中搏斗,工匠们在冶炼、加工、镀金等场面。壁画中不有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题材譬如:骑射、角力、游泳、奏乐、舞蹈、农耕、狩猎、舟渡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布达拉宫三百余年来长期作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收藏和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除壁画、雕塑、灵塔等以外,还藏有稀世珍宝《贝叶经》以及大量的藏文经卷,其中有从萨迦寺搬来的明永乐八年藏文硃版《甘珠尔》、清雍正皇帝送给第七世达赖的北京版藏文《甘珠尔》。各类文物中值得重视的是明、清以来中央政府关于西藏的各种封敕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以及清乾隆皇帝御赐为挑选在赖转世灵童而设有金本巴瓶(通高34厘米)。宫中还藏有历代唐卡、明清锦缎、瓷器、珐琅、玉器等,这些历史文物表明了西藏地方政权和中央政府的臣属关系以及西藏和中原地区的频繁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