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在战国及秦时,属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属宁州建宁郡。
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
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
唐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贞观六年(632年),属戎州都督府。
武定在宋朝以前没有设制,公元1174年始,这里的彝族先民罗婺部落逐渐兴起,并做了统治。在云南大理国时,罗婺部扩大了势力和地盘,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罗婺部,称雄一时。
元宪宗四年(公元1255年),统治武定、禄劝一带的罗婺部落归顺元朝,于公元1257年被授罗婺万户侯,辖禄劝、元谋、武定和四川会理一部分地区。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罗婺万户府。公元1271年,罗婺部辖区扩大到贵州西部的普安地区,改称北路,总管府,1276年改设武定路,由罗婺厉裔凤氏土司统治。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武定军民府。明朝中叶以后,朝廷逐渐改土归流,凤氏土司举兵抗争,成为明朝末年改土归流中举国瞩目的大事而载入明史。公元1567年,明朝廷正式派流官,设立武定府,1770年降武定府为武定直隶州,辖元谋、禄劝二县。隆庆四年(1570年)改土设流为武定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武定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2年)为武定州,1913年设武定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置武定专区;1953年武定专区与楚雄专区合并,改属楚雄专区;1958年楚雄专区改设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属楚雄彝族自治州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