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河区因境内有大、小茄子河而得名。茄子河区建置较晚,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茄子河区在殷商时代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肃慎族的地域(肃慎族,汉代改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金、元、明称女真;明崇祯八年,清太宗改女真为满洲)。
汉代挹娄臣属夫余(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居今吉林省农安、扶余县一带),而夫余隶属于汉朝设于东北的玄菟郡辖,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至曹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挹娄摆脱夫余统治,直接与中原往来。
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这个地方政权在历史上也称渤海国。渤海国辖五京、15府、62州、130余县,茄子河地区归属铁利府(府址在今阿城迤东之地)辖。
五代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辽。辽在依兰以东松花江两岸至乌苏里江口设五国部,越里吉(今依兰县治)为五国头城,茄子河地区归属越里吉辖。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金灭辽,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为路(相当于省),共设19路,茄子河地区归属胡里改路(路址在今依兰喇嘛庙)辖。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创行省制,省下设路、府、州、县。将胡里改路并入辽阳行省开元路(路址在今辽宁省开原县境内)。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府址在今依兰喇嘛庙),茄子河地域归属胡里改军民万户府辖。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朝政府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茄子河地域归属呕罕河卫(呕罕河即今倭肯河,卫址在今依兰县东)辖。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于依兰哈喇(译汉语为三姓,今依兰县)先后设置协领、副都统及府、道衙门等军政机构,茄子河地域归三姓所辖。
民国五年(1916年),以桃山脚下的王霸砬子河(今万宝河)为界,王霸砬子河以东划归宝清县辖,茄子河地域从三姓划出,归宝清县辖。
民国七年(1918年)9月,经吉林省长公署批准设勃利县,茄子河地域从宝清县划出,归属勃利县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勃利县实行街村制,茄子河地域归小五站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把东北地区划为9省,勃利县归合江省辖。同年11月,中共在勃利县成立人民政府,行政区为6区9街71屯,茄子河地域归五区(小五站区)管辖。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勃利县建立七台河区,茄子河地域的茄子河、新富、富强、龙湖、万龙等自然村屯归七台河区管辖。
1951年,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指令,勃利县人民政府将原各区名称改用数字称谓,七台河区改称12区。
1956年,改大区为小乡,七台河区划分为七台河乡。
1958年9月,茄子河、中心河2个乡实行人民公社化。12月,七台河矿区人民公社成立,撤销茄子河公社、中心河公社。
1960年3月23日,七台河矿区人民公社改称七台河镇人民公社。
1966年9月26日,茄子河归属于七台河特区辖。
1983年11月,七台河由地辖市升格为省辖市,茄子河地区归七台河市辖。
1984年2月,茄子河区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