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的简单介绍

历史地理2023-02-08 07:29:40百科知识库

二里头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汉语拼音:Er li tou yi zhi),中国青铜时代的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9公里外的洛河之畔(在今洛阳南)。其年代距今约3500~36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是研究中国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1959年为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考古调查时发现,同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

遗址面积达3平方公里,文化堆积厚达3~4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已发掘出宫殿遗址、居民区遗址、制陶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

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宫殿建筑遗址2座,根据现存的遗迹可以复原出一座高大轩敞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还环绕着一面坡或两面坡式的廊庑建筑。

这一宫殿遗址的发现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四阿式宫殿建筑和回廊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特点,为以后的历代宫殿建筑所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遗址中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容器。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极其精美,体现出了熟练的镶嵌技艺。

二里头遗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长期作为夏代王都包含极大信息量被称为“探讨我国文明和国家起源最前沿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因文化堆积十分丰富,文化遗存极具典型性,因而与其相似的文化遗存也被统称为“二里头文化”。

在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基址和墓葬及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作坊遗迹。其中1号宫殿基址平面为方形,占地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面阔8间、进深3间、四阿重屋式坐北朝南的殿堂,四周有廊庑,前面是大门,中间是广庭。2号宫殿形制基本相同,规模略小。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宫殿。未发现与宫殿相称的陵墓,但有不少中小型墓葬,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中型墓一般有棺有椁,随葬铜、玉、陶、石、漆器等。小墓多有棺,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些死者无一定葬式,被弃置坑穴之中,均无随葬品,有的双手被捆绑,属于非正常死亡者。埋葬方式的差异,反映出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文化遗物除铜、玉、陶、石、漆器外,还有骨、蚌器。青铜器包括工具、兵器、礼器、乐器和装饰器。其中鼎、斝、爵、盉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容器,都用复合范铸造,制作技术已较复杂。用200多粒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铜牌,是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铜镶玉制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在陶器、骨片上发现刻划符号20多种,有的可能是原始文字。卜骨出土数量较多。乐器有陶埙、石磬、铜铃等。这些遗物是反映当时居民精神生活的宝贵资料。

学术界对该遗址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它是夏代都邑故址;有人认为遗址第三、四期属于早商文化,当时这里可能是汤都西亳,而第一、二期可能是夏代晚期遗存。

本文标签: 建筑与名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