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石窟
驼山石窟,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原益都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驼山上,是隋唐时代开凿的佛教石窟群。1988年,驼山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驼山是山东半岛的名山之一,山上寺观云集,塔刹如林,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唐代此处已有驼山寺。
石窟造像主要分布在主峰东南的崖壁上:自北至南依次分布着五座石窟,其中第1、2窟为小型窟,其北还有一处摩崖造像;第3窟为大型窟;第4、5窟为中型窟。第1窟开凿于唐武周时期,第2至第5窟为隋代石窟。五座石窟中共计有大小佛像638尊。
第3窟是驼山石窟的主体建筑,开凿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造像也最多。石窟平面略呈椭圆形,正中端坐阿弥陀佛造像高4.55米,底座高1米,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12字题记,据考证,此窟开凿于北周末年。两旁为宝冠上有化佛的观世音菩萨和刻有宝瓶的大势至菩萨,头戴花冠,飘带下垂,长裙曳地,仪态端庄,亭亭玉立,具有隋代石刻造像的风格。左右侧壁上刻千佛。
第2窟形制和造像同第3窟相似,仅规模略小。石窟的正面刻一佛二胁侍菩萨,旁壁上刻有千佛像和供养人像。门边两位力士,赤裸着上身,手拿着武器,显示了宗教的威慑力。
第4窟主尊为倚坐弥勒像。造像头部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作用严重,已经残缺。
第1窟内的菩萨像,美发高髦,面容圆润丰腴,上身袒露,胸前璎珞玲拢,下垂腰间,下身出水长裙,衣纹流畅,仪态雍容华贵,为初唐流行的风格。
驼山石窟里的摩崖造像为研究当时当地的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