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石钟山石窟
石钟山石窟,又称“剑川石窟”。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南部的石钟山。石钟山古时称为中山,因有形如巨钟的紫红丹霞岩,故称为石钟山。石窟分石钟寺、狮子关和沙登箐三个片区,共计16窟139尊造像,是中国最南方的一个石窟群,有“南天瑰宝”之称。石钟山石窟在内容上可分为南诏王室造像、佛教造像、外国人造像及原始崇拜造像几类。石窟雕凿始于南诏劝丰祐时期,经五代、两宋,止于大理国段兴智盛德年间(850-1179年),历时300多年。1961年,石钟山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绵延3公里,依山开凿,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和沙登村三个区域。现已发现16窟,石刻造像139躯,造像题记5则,碑碣5通,游人题记40多则。
石钟寺区有8窟,是剑川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石窟。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
第一窟高1.34米,宽1.7米,窟外檐雕成三重,内雕一平座,座上有9个人物,南诏王异牟寻端坐正中的龙头椅上。
第二窟为“阁逻凤出行图”,高1.46米,宽1.52米,全窟共雕了16人,为剑川石窟中人数最多的一窟,表现出王者外出坐朝的场面。
第三至第七窟均为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为剑川石窟艺术代表作品,集中反映了南诏、大理国佛教盛行的史实。其中有白族称为“阿盎白”的女性崇拜物、八大天王及天王像、佛修行像、观音、文殊、普贤像、地藏菩萨等。
狮子关区有3窟,都处于绝壁上。第一窟为南诏王全家的造像,俗称“全家福”,其人物造型和构图安排反映了人民对于幸福家庭的向往。
第二窟雕有一个俗称“醉鬼”的观音,身旁携一狗。第三窟雕在巨石上,是一位高鼻深目的人像,像旁刻有“波斯国人”四个大字。
沙登村区有4个地点。第一地点石刻为上下二层,下层凿4窟刻有佛像。其中一座佛像莲座上刻有天启十一年,即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的题记。
剑川石钟山石窟布局紧凑匀称,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雕刻技巧纯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