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布达拉宫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汉语拼音:Lasa Budalagong Lishi Jianzhu Qun),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的布达拉宫及其周边建筑物的总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此建筑群在1994年被登录为世界遗产,并在2000年、2001年扩充。作为布达拉宫扩展项目,大昭寺于2000年被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布达拉宫扩展项目,罗布林卡于2001年被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拉萨是吐番文化、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的中心。拉萨布达拉宫及其周边建筑的建筑样式对中国的文化存有相当的影响力。不丹、北京都有受此影响的建筑物存在。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依山而建,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气势雄伟,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漫长的历史中,布达拉宫几经重建,曾经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中也因有无数的珍宝收藏,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区的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01年)。先后被称为“惹刹”、“逻些”等,9世纪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称其为“伊克昭庙”。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在五世达赖(1642―1682)至第巴桑结嘉措执政的40余年中,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与扩建。后经历代扩建而形成今天的规模。
罗布林卡,位于布达拉宫西侧约2公里的拉萨河畔。“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18世纪中叶七世达赖在此建正式宫殿格桑颇章,名为罗布林卡,成为历世达赖处理政务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七世达赖以后的历世达赖均曾增修罗布林卡,而以八世和十三世达赖为著。八世达赖扩建后,罗布林卡明显具备了园林特点。十三世达赖则主要是辟建金色林,在园林西部修建了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等建筑。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十四世达赖修建的达旦明六颇章(俗称新宫),形成了今天罗布林卡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