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堡坐落在德国图林根州的北部山区,文化名城爱森纳赫西郊的山颠。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建筑规模或城堡内的设施,瓦尔特堡都是首屈一指的,1999年,瓦尔特堡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瓦尔特堡与周围的森林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是一座“理想城堡”。尽管这里还保留着一些封建原始建筑,但19世纪重建后的形态则展示了这座城堡在军事和权力巅峰时的风采。马丁·路德正是流放在瓦尔特堡时,将《新约》翻译成了德文。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城堡爱森纳赫,德国中部城市。属图林根州。在图林根林山北麓、赫瑟尔河畔,东距爱尔福特48公里。爱森纳赫因为依山势而建,所以地势是高低起伏不平,而且地面都是由青石板铺成的,所以是德国中部一个富有童话气息小山城,这个地方拥有着很深的音乐渊源,在中世纪时,游吟诗人、宫廷乐手都是在爱森纳赫进行表演和比赛的,可以说它是德国音乐的发源地。爱森纳赫以避暑胜地著称,空气清新而凉爽。巴赫就出生于爱森纳赫。所以爱森纳赫在欧洲音乐史上就更具地位了。据说当年歌德,瓦格纳也常常是爱森纳赫的访客。
瓦尔特堡城堡建于图林根州北部山区一个高达1230英尺的悬崖上,恰巧处于俯瞰爱森纳赫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在城堡的每一方位都能看到数英里外的市郊。瓦尔特堡由德国图林根的绍恩堡伯爵路德维格·德·史宾格修建的,始建于1067年,最后完工于1170年,是目前欧洲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古城堡之一。德国人以瓦尔特堡为骄傲,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曾把她作为样板,歌剧大师瓦格纳还曾把她的故事搬上舞台。
许多历史名人留下足迹的城堡自路德维希·德·史宾格的长子路易一世于1131年被德国国王苏普林堡的洛塔尔晋升为图林根伯爵后直到1440年,瓦尔特堡都是图林根伯爵的驻地。匈牙利公主伊丽莎白1211年4岁时就来到瓦尔特堡,1220年14岁时与图林根伯爵路易四世成婚,在此居住至1228年(她的丈夫于1227年去世)。此后,伊丽莎白伯爵夫人成为教会慈善医院的创建人和护士,散尽家财帮助贫民。1231年,年仅24岁的伊丽莎白香消玉殒,1235年被教廷封圣。据记载,在她身上曾发生129项神迹,在伊丽莎白公爵夫人去世后4年的1235年,天主教教皇为她封圣。伊丽莎白夫人在中世纪对社会保障的实践和对底层民众的善举,至今仍然影响着德国社会。
瓦尔特堡的声誉在外还由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先驱者马丁-路德。1520年,路德发表了关于宗教改革的三大论著《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向教皇及罗马教会公开宣战。同年,路德关于福音的神学观大体上告成,这是一套全新的教理,与公教的教义相悖。这三篇论著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之后路德焚毁教皇通谕、教会法典和论敌的著作,教皇利奥十世宣布革除路德的教籍,双方正式决裂。1520年6月15日,教皇利奥十世颁布谕令,斥责路德所写的4篇论文,并命令焚毁这些著作。1521年,教皇宣布判处路德以绝罚。随后神圣罗马帝国议会也通过《沃尔姆斯法令》,宣布路德为不法分子,取缔他的著作。支持路德的诸侯制造他被劫持的假象,将他藏在爱森纳赫附近的瓦特堡的城堡中达10个月之久。在此期间路德邀约一些支持者,如梅兰希顿等人,着手将拉丁文的《新约·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使得过去不懂拉丁文的社会中下层可以直接了解《圣经》,从而打破了上层教士对《圣经》的解释垄断权。德文《新约》当时被广泛印刷,发行达几十万册,成了最受欢迎的书籍。
爱森纳赫的瓦尔特堡城堡还因它的文化和音乐氛围闻名于世,是瓦格纳歌剧中场景的一部分,很多音乐唱片至今都还在这里灌制,导游也很专业。现在,很多顶级音乐家(吟游诗人)之家的比赛都在这坐宏伟壮观的大厅举行。曾经还有大文豪歌德在当时也是瓦尔特堡的常客,后来城堡的部份修复还是按照当时歌德的绘画而进行的。
一座“理想城堡”瓦尔特堡不仅因为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的足迹,让后人缅怀,更因它是中世纪古城堡建筑而著称。在中世纪,尤其是19世纪罗马时代,这个城堡不断地得到更新,以其中世纪罗马建筑风格傲视欧洲。
瓦尔特堡与周围的森林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是一座“理想城堡”。当人们沿着陡峭的山路拾阶而上,攀上山顶,跨过山涧木桥,穿过拱形城门,就进入别有洞天的城堡前院。在这里已没有了远眺古堡时的巍峨,更像踏入了一个古老的庄园:高塔,城墙,水池,长廊,木结构的老屋显得城堡越发古色古香。穿过中门,进入后院,就是城堡的主体建筑和两座中世纪高塔。攀上塔顶,图林根森林风光尽收眼底。在主体建筑内,罗马风格的拱顶房间、小教堂、供吟诗唱歌的大厅,再配以雕刻华丽的石柱、回廊,更让后人惊叹古人的建筑技艺和智慧。在城堡的宏伟大厅中,留有中世纪晚期吟游诗人的许多佳作。
瓦尔特堡这座千年古堡,记录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让游人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