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清越北龙宫。北龙宫又名玲珑洞,位于“黔之腹,滇之喉”的贵州省安顺市北郊,距市区12公里的跳蹬场。因与安顺市南部风景名胜区的龙宫相对,故名“北龙宫”。它包括银坑洞、卧龙洞、保全洞和石鼓洞,各洞彼此相互连通,是一个多方向、多支洞、多厅堂、多廊道、多天窗、多洞口、两层次的洞穴系统。全洞全长8000多米,由一条婉蜒曲折、长达4000多米的地下河一一玉带河将彼此贯串交织起来,是一个水旱结合的迷宫型洞穴系统。按民国时修纂的
《续修安顺府志》记载:这里曾传说为孟获酋部驻地,大抵是“数百年来土人避乱所修”,洞内遗迹今尚存不少。洞宽一般为10~20米不等,最宽处30米,最窄处仅1米;洞高一般13~15米,最高为29.1米,最低为1米,要躬身而过。玲珑洞有进出洞口8个,支洞12个,天窗4个,)郎道8条,其中“神秘瘾f}道”、“百米长瘾f}”较长,分别为100米和150米,宽2~3米,厅堂共10个,其中以“望江楼”、“百锦堂”、“玲珑”、“玉带河”厅堂为最大。
北龙宫的地面上,被几座林木葱郁、怪石峙峋的小石山覆盖。深藏于万绿丛中,奇峰之下的玲珑洞是北龙宫入口处,这里属玉带河上游。洞口前左右岩石鹊立,中间凹下,有天生桥达洞口大厅。大厅下有深潭,原在此建有佛堂家庙。《续修安顺府志》载着:“有栏杆,有雕琢,有图画,伊然山水,颇具匠心。”现岩壁上,有镌刻于清同洽年间的石罗汉,大腹便便,笑逐颜开。周围的石刻佛像和石雕,因岩石剥落,仅隐约可见。岩下深潭现名“太平池”,略加疏浚后,是泛舟玉带河的起点。
太平池石侧一洞厅,名“万寿宫”,清代有数十位老人住在这里,免于兵患,洞厅便以此命名。左边壁上钟乳石酷似“白头老翁”微展右臂,指向前方。其右有“金童”,左有“玉女”。紧接一洞厅,有天窗成一线,称“一线天”。两颗耀眼光柱从数十米高的天窗射下,光柱周围地上,石柱、石笋、石花、石海螺满布。玉带河流水扣击石壁,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离此10余米,河床顿开,流水平静。一池如镜,名“莲花池”。池边数朵石莲花婷婷欲放;池顶石乳倒悬、宛如飞龙舞凤。池中微波轻荡,倒影横刹。“玉带河”厅顶板平行裂缝展布,有6条,其中2条较大,有帷幕下垂,长8~10米,厚0.2~0.5米,高5~6米。帷幕顶端彼此连接,底端分开,成叉又不齐,造型优美,横跨玉带河。
再进入玉带河,即到“群龙戏水”厅,近百根钟乳石下垂水面,平均每2平方米就有1根,一般长10~15米,直径0.5~0.8米,最长达18米,悬垂水面的顶端处多弯曲,形如倒挂群龙,头部似翘如藏,作喷水状。钟乳石顶端的弯曲形成,殊属奇怪,但仔细想来,亦觉释然。因为该厅有阳光折射可见,有藻类生长,同时玉带河水流挟带着风由洞口入内,因而在钟乳石顶端就形成不同方向的弯曲了。又因为溅滴水和雾状水汽凝结,钟乳石外层表面满布细小的石珠、石瘤,宛如龙鳞。“群龙戏水”一景,见群龙伸颈探头或吸水,或喷水,势态跃然,龙鳞欲动,形象逼真,景观壮丽游动,宛如进入龙宫仙景。
经过“群龙戏水”厅后,玉带河徐徐向右,洞穴水陆相分。有“放眼亭”,伫立亭上,如临“南天门”,下视群山巍峨,山与河相间,雾霭迷檬。另一洞厅,天窗比前短,几乎成为一“眼”,称“二线天”。无数石块将洞门堵住,仅容1人通过。传说此乃提前人躲兵匪所垒。有“金钟殿”,因钟乳石很像原玲珑洞口寺内大钟而命名。有“地下公园”,钟乳石、石笋罗列有如园林。该厅计有17道石帷幕,彼此平行,均沿厅堂顶板裂缝向下渗流水凝结而成,帷幕间距1米,幕高0.5~0.8米,长10~13米,厚0.1~0.3米,景观幽深,形似舞台榷幕。石笋集中,高几十公分到2米不等,直径0.1~1米,有的成碟状,顶部有边缘,碟边稍向外突出,顶部圆平,成群分布。有“冰晶往”,石柱淋漓,下有石罐数个储水,四季不涸,旁有扇形钟乳石,扣之有声。另一洞厅,高而狭长,左端五棵巨大钟乳石由洞顶直垂地下,石色苍绿,斑驳如古树,名“五老松”;中间钟乳石或高悬、或落地堆积,云烟缥缈,隐隐约约,名“蓬莱仙岛”;右端有10多棵石柱丛立,伊如古柏,名“柏林”,还有“狮子林”、“大观园”等景。出洞口有石堵洞,亦为古人所垒,此洞口称“小洞口”。
与小洞口对应,有大洞口,亦为玲珑洞一出口。大洞口所在,俗名“碉堡”。洞口在村民住房岩下。入洞有20多米长的廊道,台阶上有清风徐来,称“迎风口”,狭长洞道壁上有褐色石纹。洞道尽头有一石挡道,形如雄鸡,引颈长啼,名“锦鸡迎客”或“锦鸡报晓”。前为一开阔石台,称“望江楼”,可俯瞰玉带河,河上一木桥横跨,通向对岸。此处可以乘船沿玉带河划行。沿河有景观“奄鳖”、“宫灯”、“花桥”、“珠帘”。约行百米,弃船登岸,有“保全洞”,石壁上有字,叙述同治四年(1865年),下游几个村寨的洞已失守,唯此住者全家保全未受损害等语,署名为“谢翰洲”,至今墨迹仍然清晰可见。有“百锦堂”,可容500人,中为石林,共石柱41根,高13~16米,为下延型石柱,直径0.3~0.5米不等。这种下延型石柱并不多见,它们是由钟乳石不断向下延伸与地面相接而成。两侧洞顶有“大象饮水”、“黑熊仰天”、“雄狮怒吼”、“天龙抢宝”、“双鲸吞象”等景观。在厅堂的另一壁有石慢,面积为几十平方米,玲珑美丽。出洞口为石所堵,亦是古人防兵匪患所垒。
洞外存一圆洼地,洼地底部直径约80米,深50米,底部有溪水可见,为玉带地下河的一段。洼地右边有一米见方的一个洞口,该洞称“卧龙穴”,古名“银坑洞”。内有拦水坝,布满乱石,古人在此筑高1.3米的三堵石墙,其上可泛舟游览。在20米高的洞顶上有一长3米的窟窿,光线从此射下,名“亮洞”。洞顶钟乳石如虫L龙,如象鼻,接近水面,船行其间,需俯身而过。出洞处,光柱射入,船从形似龙牙的悬垂钟乳石空隙间穿行划出。
从总体上看,在一片全色的稻田中,儿立着一座不起眼的小石山,漫山苍翠,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平常。根本无法想象,就在这小山脚下和周围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地下艺术宫殿,置身其中,犹如陷入精心设计的“迷魂阵”。特别是通过“神秘廊道”和“百米长廊”时,会叫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内心充满了冒险探奥的快感和适意。这仿佛是漫游阴间地府,黑暗、阴森和恐怖的情景,仿佛又是做了一场“恶梦”,但却是一场幽晦难忘的、神奇i}诈的“恶梦”。
值得提及的是,北龙宫洞的古建筑,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意义。据《安顺府志》记载:“距城二十五里之小洞口不远,有一洞名玲珑洞,平凹不一,半岩半土。山后,左右俱高,洞前凹矮。距洞丈许为通行道路,初进洞高而平,继则形似夹槽,顶如盖覆,两壁悬崖,高约六丈,宽仅三丈。洞内一潭,其深莫测,水凉而甘,盈虚消长,时闻朝沸。里有熊星五者,居近此洞,爱其幽雅,不吝资财进行修建,顶上修天楼作书斋,当建阁时,构筑房屋系由槽底筑基,高处建桥,中有深潭,旁筑小路,左进耳洞,右达寝所。由于地兴工,亦属非难,惟凿眼于岩,修成夏屋,有覆盖,有栏杆,有雕琢,有图画,俨然山水,颇具匠心。”该建筑是利用洞穴口部的空间巧妙布局,突出了洞体的重要性。像北龙宫那样明清时期的洞穴建筑格局,在贵州比比皆是,例如安顺城郊的“华严洞”、下羊场的“吊洞”、镇宁的“双明洞”、关岭的“妙明洞”等。这种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在洞穴文化的建筑艺术中有其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