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emudu yizhi
[外文]: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渡头村北。面积约 4万平方米。1973年6月发现,1973和1977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进行发掘。文化层堆积厚约3.7米,共分4个文化层。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500年。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确立了“河姆渡文化”,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的房屋,主要是一种栽桩架梁铺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构件有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板等数千件。在许多建筑构件上已采用了榫卯套接技术,特别是燕尾榫、带梢钉孔的榫和企口板的使用,更反映了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早期的地层发现有一座长屋,长约23米,进深7米,由4排柱桩支撑,分前后二间,屋前有 1.3米宽通道。晚期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木板作基础,或垫塞红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加固成臼状柱础,其上再立柱架梁。在第二文化层中发现了木构水井遗迹,井口呈方形,边长 2米,深约1.35米,井口为榫卯套接的木框,每边竖以排桩为井壁;水井外围有一直径约 6米的栅栏桩28根,似原盖有井亭。
墓葬共发现27座。无墓坑及葬具。面向多偏北。在可供鉴定的11具人骨架中,属成年人的仅 2具。葬式有侧身屈肢和仰身直肢,随葬品最多6件,少的1件,以釜、豆等陶器为多,少见生产工具。
出土遗物 6千余件。骨器约占半数,以斜铤镞、耜、凿、管形针、哨、梭形器、鸟身匕形器、蝶形器等最具特征。石器大多留有明显的打制痕迹,以梯形不对称刃的斧、拱背厚体最为典型。木作工艺较发达,有镞、耜、铲、桨、杵、槌、器柄、蝶形器以及一批原始纺织工具。陶器以夹碳黑陶为主,夹砂灰红陶次之,手制,火候多在800~900℃之间,多平底器和圜底器,以釜、罐、盆、盘、钵和釜支子为基本器物群 (见图)。
炊器的腹部以下多拍印绳纹,口沿上划饰平行条纹、波浪纹、圆圈纹、谷穗纹、叶纹等,往往 2种以上纹饰相间组合;盛储器以素面为主,少量盆、钵上阴刻鱼藻纹、稻穗猪纹等图案。在第四层较大范围内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的米粒、稻杆、稻叶以及酸枣、橡子、菱角、葫芦等植物果实。动物遗骸有61种之多,除猪、狗、水牛、鹿、猴、犀、象、虎、熊、多种飞禽和淡水鱼类以及龟、鳖、蚌外,还有海中的鲸、鲨及滨海河口的鲻鱼等, 反映了当时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广范围。
遗址中发现的装饰艺术品中有用砩石和玉制作的玦、璜、管、珠等人体装饰品,也有以阴刻几何形、动植物图案装潢的炊器、盛储器、生产工具柄部和建筑构架,还有一批木雕鱼、陶人头、猪、羊、鱼等以及用象牙制作的鸟身匕形器和“双鸟朝阳”蝶形器等。
1988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该遗址重点保护范围为4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为3.5平方公里,并搬迁了遗址范围内的村庄、工厂和排灌站,建立了河姆渡遗址陈列室。
参考文章
- 河姆渡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河姆渡遗址与良渚文化祭坛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