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陵。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代后期满人兴起于东北,建立政权,几个帝王和祖先的陵墓建在今辽宁省境内,统称“清初三陵”或“盛京三陵”。1644年入关以后,共有10帝,除末代皇帝宣统外,其他九个皇帝的陵墓分别建在河北省遵化县和易县。由于二陵东西各距京师100余公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初三陵中,皇太极的昭陵位于沈阳市北郊,努尔哈赤福陵位于沈阳市东郊,清远祖的永陵位于新宾县境内。这三个陵几经增修,仍然保存了原来的风格。它们与清东陵、清西陵不同,虽然在建筑上继承吸收了我国的传统风格技法,但在整体上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貌和东北地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外观和雕饰上与明清官式建筑也有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陵区皆背山面河,周围林木葱郁,形势雄伟,幽静肃穆,风景宜人。三陵陵园大小结构略有不同,但总体形制是一致的。均坐北向南,平面为长方形,周围绕以砖砌缭墙。福陵、昭陵占地近20万平方米,永陵较小,仅1.2万平方米。陵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组成。前院南墙正中为正红门,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三间。门前两侧分列石狮、石牌坊、石华表和下马碑。门内砖铺参道,两侧立华表和石象生。昭陵石象生排列成梯形,利用透视错觉增加长度感。参道尽头建碑亭,内立“神功圣德碑”。院内东西两侧有茶膳房、齐班房、涤器房和省牲亭等。方城为城堡式,四角设角楼,南墙正中为隆恩门,上建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门楼。方城正中为隆恩殿,面阔三间。两侧有配殿,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北墙正中为券门,上建重檐歇山顶明楼,内立皇帝庙号谥号石碑。宝城平面呈圆形,地宫在宝城中间的宝顶下。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马兰峪的昌瑞山南麓。整个陵区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占地48平方公里。后龙为依山的绿化区。陵区内有帝陵五座,后陵四座,妃陵五座。陵区外还有王爷、皇太子、公主等园寝,共埋葬帝、后、妃、王、公主等160余人。布局以世祖顺治的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圣祖康熙的景陵和穆宗同治的惠陵,西边是高宗乾隆的裕陵和文宗咸丰的定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陵区面积225平方公里,有帝陵四座,后陵五座,妃陵三座,王、公主园寝四座,共埋葬帝、后、妃、王、公主等76人。布局以世宗雍正的泰陵为中心,西边有仁宗嘉庆的昌陵、显宗道光的慕陵,东边有德宗光绪的崇陵。其分布不如东陵整齐集中,陵间有小路相通。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千余间。
我国历代大多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从商代后期至明代帝王陵墓都相对地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但清代帝陵却一反前代分成了东西两个陵区。清东陵陵址是顺治皇帝狩猎时亲自选定的,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为顺治帝建孝陵于昌瑞山下。后来康熙帝按照子随父葬的昭穆制度,葬在孝陵之东,到了雍正,才在易县另建陵域。按某些文献记载,他篡改康熙遗诏用不正当手段继承了皇位,心怀内疚,不愿葬在其父之旁,因而寻找各种借口另选陵址。但其子乾隆皇帝仍选址于东陵,并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两陵区选址建陵。实际上到了他的孙子道光皇帝就不照此办理了。这种维持了几千年的昭穆制度开始被打破了。
清代改变了明代制度,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另建皇后陵寝和妃嫔园寝,形制与帝陵基本相同,但规格不同。帝、后陵寝以黄色琉璃瓦盖顶,妃、王园寝用绿色琉璃瓦盖顶,规模也较小。
东陵和西陵的布局和规制仿照明十三陵的建制,皆背山临水、坐北朝南,陵区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为陵区的陵门和总神道,以及各陵的支神道,后面为陵园。另外,陵区建有行宫和喇嘛庙,为皇族祭陵时居住的地方和拜佛的场所。西陵陵区光绪年间从高碑店至良各庄修筑了一条窄轨铁路,供帝后谒陵时专用。
陵门总神道上布列各种建筑物。从前到后为:石牌坊、大红门、大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神路桥、神道碑亭。神道路面砌条石和巨砖,分左、中、右三道,南端为大红门。东陵神道长约五公里,西陵神道长约2.5公里。大红门是主陵的大门,也是陵区的大门,砖石砌筑,单檐庑殿顶。门前的石牌坊为五门六柱单檐庑殿顶的石结构建筑。西陵石牌坊前设一座单路五孔桥,造型优美。门内东侧有更衣殿,为当时祭陵人换衣之所。迎面为重檐九脊的圣德神功碑楼,楼内立两通高大石碑,碑身为整块巨石雕成,重达数万斤。碑上分别用满汉两种文字铭刻主陵皇帝一生的功绩。碑楼外四隅各竖华表一个。神道绕过“影壁山”(西陵名蜘蛛山),再北为龙凤门、三路三孔的神路桥(桥下为玉带河,又名龙须沟)和神道碑亭。碑楼与龙凤门之间神道两侧立石象生,东陵主神道有18对(其中有獬豸、马、象、狻猊[suanni酸泥]、麒麟、文臣、武将),西陵主神道有五对。龙凤门三间六柱三楼,用彩色琉璃砖瓦装饰龙凤花纹。北端神道碑亭内立石碑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碑东为神厨库和省牲亭。东陵中的景陵、裕陵、定陵和西陵中的昌陵,各支神道的建制,与此大体相同,只是规模较小。
陵寝四周绕以红墙,内分前后两部分,用宫墙隔开,象征前朝后寝。前朝正门为隆恩门,两侧为朝房和班房。中间为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后面是琉璃花门。隆恩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建在汉白玉石砌成的巨大基座上,前有月台,陈列铜制鼎、鹿、鹤,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杆。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两侧建有配殿。道光慕陵的隆恩殿别具一格,梁架全部用楠木建造,天花板上每一格都雕刻有龙,门、窗、梁枋、雀替也雕游龙和蟠龙,表面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造成一种“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慈禧皇后定东陵的隆恩殿是清陵中最辉煌的建筑。前面的栏杆雕龙凤呈祥图案,陛石透雕龙凤,龙在下、凤在上,生动传神,堪称杰作。墙体磨砖雕花,梁柱全部使用黄花梨木,殿内64根立柱上雕饰盘绕的半立体金龙。斗拱、梁枋、天花板上的彩绘及雕砖部位全部贴金,通体金碧辉煌,为其他陵寝宫殿所未见。后寝包括方城、宝城和地宫。方城平面呈方形,上建重檐歇山顶明楼,是全陵最高的建筑物。楼内竖立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皇帝庙号陵名石碑。楼前陈列石五供。宝城中间为宝顶,下部是地宫所在。西陵中的慕陵则未建明楼和方城。
乾隆裕陵地宫曾遭盗掘。地宫面积甚大,进深54米,总面积300多平方米。为拱券式结构,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前后分为三室(从前到后称明券、穿券、金券),共四道石门,前有墓道,平面呈主字形。门楼上雕出檐椽、瓦垅、吻兽。每扇石门浮雕一个菩萨立像。第一道门外两侧浮雕四大天王坐像,墓室内壁和券顶雕刻佛像、经文和与佛教有关的图案,石棺床四壁也雕佛经,棺椁内外则是雕漆经文。经文用梵文和藏文两种文字镌刻,共有梵文647字,藏文29000多字。经文字体端整,线条流畅,变化繁多,主次分明,充分反映了清代雕刻工艺的高度水平。
清代陵园建筑用工用料之多,耗银数量之大,难以胜计。所用“金砖”均由江苏苏州烧造,澄浆长方形城砖则由山东临清烧制。北京琉璃厂设有御窑专烧琉璃瓦件。青白石料大部分产于北京房山县和昌平县境,至今遗留许多巨大的采石坑。木材绝大部分采自南方的闽、粤、江、浙、川、贵、滇等地。这些材料的烧制、开采、运输都需要千万人付出血汗甚至牺牲生命才能完成。
清代设立了一整套机构对陵区进行严格管理。陵区设守陵大臣,并兼驻地总兵,人选在近支宗室、王公大臣中挑选,由宗人府提出,经皇帝批准。下辖内务、兵部、关防、礼部、工部、承办事务等衙门。兵部衙门统辖八旗兵、绿营兵,负责陵区的防卫、守护。关防衙门负责办理进入陵区人员的手续。礼部衙门负责祭陵和谒陵的礼仪安排。工部衙门负责工程维修。承办事务衙门负责向下传达使命。每座帝陵设立分支机构。整个陵区管理、保卫以及勤杂人员多达数千人。
清末民初战乱频繁,清代诸陵内随葬的大量珍宝引起了军阀土匪的垂涎。1928年奉系军阀岳兆麟部下团长马福田率兵占据马兰峪,策划盗掘东陵宝物。驻地不远的反动军阀孙殿英打着剿匪的旗号,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率兵将马福田赶跑,进驻东陵。孙殿英亲自指挥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赶走守陵人员,切断交通联络,于深夜用炸药炸开了乾隆裕陵和慈禧东陵的地宫,将陵内随葬的珍宝大部劫去,事后立刻开拔,逃之夭夭。其后当地地痞歹徒又进入地宫,寻捡剩下的珍宝,致使两陵被洗劫一空,损失惨重。东陵盗墓案暴露后,轰动中外。居住天津的溥仪多次致电蒋介石、阎锡山,要求严惩首犯孙殿英。由于孙殿英已将所盗宝物分别贿送当局要员得以逍遥法外,此案遂草草了之。1938年一些不法村民密谋策划又盗掘了西陵光绪皇帝及其宠妃珍妃的陵墓。
除了地宫被盗以外,两陵中原存的金银器皿等御用珍品,也大多被盗窃,陵园建筑年久失修,更是残破不堪,陵区内的林木也被大量砍伐。当时驻防滦州的军阀唐之道,就将东陵200多年的古柏900多棵砍伐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东西陵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文物保管所,负责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大部分建筑逐步修复,现已对外开放,成为中外广大游客的观光访古胜地。
表五 清东、西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