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城遗址

历史地理2023-02-02 16:51:55百科

秦雍城遗址

中国春秋至战国中期的秦国都城遗址。在陕西省凤翔县南,雍水以北。秦国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到献公二年(公元前383) 以此为都达294年。献公迁都栎阳后,秦人的宗庙仍设此,秦王政加冕典礼即在此举行。西汉以后逐渐废弃。20 世纪 30年代,徐旭生、苏秉琦、石璋如等曾在凤翔进行过考古调查。50年代以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进行了多次勘察和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

雍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方向北偏西 14°。东西长3300米(南垣),南北长3200米(西垣),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暴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城墙,现高1~7.9米,宽约3~8.8米。北垣有近方形夯土台基 1座,边长约60米,厚1~2.5米,可能是北垣上具有防御性质的一个高台建筑或门址。西垣中段发现城门一处,宽约10米。东、南城墙濒临纸坊河、雍水,以河为城壕。西垣外有人工开掘的宽12.6~25米、深5.20米的城壕。

宫寝

城内的姚家岗、马家庄、铁沟 3地发现大型密集的宫殿遗址,与 《史记》 所载的雍高寝、雍太寝、雍受寝相近。

马家庄宫殿区在城中部偏南,共发现建筑群遗址 4处。1号建筑群占地约7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四周有围墙。北部居中为祖庙,左侧为昭庙,右侧为穆庙。祖庙之北有一座亭台式建筑,南边是大门。中心空地即为“中庭”。发掘各类祭祀坑 181座,有人坑、牛坑、羊坑和车坑,有的车辆上还嵌镶有黄金饰件。1号建筑群的总体部署,与史籍所载诸侯宗庙布局大体相同,当是秦公祭享祖先的宗庙。3 号建筑群在 1号建筑西约500米处,面积为21849平方米。该建筑布局规整,四周有围墙。南北全长 326.5米,北端宽86米,南端宽59.5米。由南至北可分为5座院落、5个门庭。据记载推测,这一遗址当是寝宫所在。这几座建筑,时代均属春秋中晚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组成规模较大的宗庙宫殿区,可能是“雍高寝”之所在。

图

姚家岗宫殿区在城内中部偏西。发现一座宫殿遗址。东部已被破坏。宫殿的西北发现凌阴遗址。凌阴挖筑于一夯土台基中部,呈仰斗形。顶部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四壁呈斜坡状,底部东西长6.4米,南北宽7.35米,铺设砂质片岩一层。四周设回廊。西回廊正中有一通道,与白起河相连。姚家岗宫殿区可能是“雍太寝”所在地。

铁沟宫殿区在雍城北部,面积约 40000平方米。断崖上暴露高约 1.4米的夯土台基,出土战国早中期鹿纹、“奔兽逐雁”纹瓦当。据遗址年代推测,可能是秦的雍受寝。朝寝的北部,有“市”的遗址。“市”呈长方形,筑墙于四周,每面开一门,南北宽 160米,东西长 180米,中为空地。城西南16公里出土“蕲年宫当”;城南郊出土棫阳宫、年宫瓦当;附近均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推断当为秦汉时期蕲年宫和棫阳宫之所在。

陵墓

秦公陵在城西南8公里处。陵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 3公里。西、南、北侧均有宽2~7米、深2~6米的隍壕。陵区内已探出44座大墓。平面作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和圆坑 6种,组成13座陵园。隍壕可划分为 3种类型:

(1)双隍型。以双马蹄形内隍围绕中字形主墓,再以中隍环围主墓、附葬墓及车马坑。

(2)单隍型。主墓两侧无内隍,仅以中隍环围主墓和车马坑。

(3)组合型。几座陵园共用中隍或陵中套陵。经发掘的秦公 1号大墓平面呈中字形,重棺重椁,墓内填泥积炭,填土中有男女殉奴。平民墓葬区在城南郊。

遗物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建筑遗址周围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和砖。姚家岗宫殿区发现 3窖64件铜质建筑构件,构件分为曲尺形、楔形、方筒形、片状、小拐头等10个类型。高王寺发现窖藏 1处,出战国铜鼎、镶嵌射宴壶、铜敦、盖豆等共12件。战国墓葬随葬的铜器多为明器。陶器种类也有新变化,出现了囷、茧形壶、鍪等。

1978年凤翔县成立雍城文物管理所,树立保护标志,建立资料档案,负责遗址的日常保护工作。

参考书目
  1.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勘查试掘简报》、《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5年2期。
  2. 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建筑制度研究》、《秦公朝寝钻探图考释》,载《文物》1985年2期。

参考文章

  • 秦雍城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本文标签: 秦雍城遗址  QinYongChengyizhi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