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dao Xiju Yundong
上海沦为“孤岛”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戏剧活动。1937年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绝大部分剧人撤离。中国共产党组织留下的部分剧人到未被日军占领、时人称为“孤岛”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继续开展抗战戏剧运动,史称“孤岛戏剧运动”。孤岛戏剧运动由原左翼剧联党团书记、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部长(后兼秘书长)于伶主要负责。1937年12月3日,于伶和欧阳予倩、阿英、许幸之、李伯龙等,以原上海救亡演剧队10队、12队部分留沪队员为基础,成立青鸟剧社,从1938年元旦起公演许幸之导演的《雷雨》、欧阳予倩导演的《日出》、于伶编导的《女子公寓》、阿英编剧、于伶导演的《不夜城》、洪谟导演的《大雷雨》等。不久,青鸟剧社解散。于伶团结李健吾、顾仲彝、朱端钧、吴仞之等青鸟剧社大部分演职员,着手组建上海艺术剧院。在筹建过程中,为救济上海难民义演了《梅萝香》(王尔德编剧,顾仲彝改编,李健吾导演)和《女子公寓》。后在敌伪的破坏和法租界当局的阻挠下,剧院未能建成。1938年7月,于伶等又以“中法联谊会”名义在法租界另组上海剧艺社。它的成立标志着孤岛戏剧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它由中共江苏省委文委书记孙冶方主管,文委委员于伶直接领导,是孤岛剧运的骨干力量。它的演出称大剧场活动,从1938年秋至1941年底,除演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夜上海》、《花溅泪》、《不夜城》等剧目外,还演出了几十出寓有抗敌意义的外国剧和历史剧,激励“孤岛”人民在艰难的条件下保持民族气节。
孤岛戏剧运动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1938年初组成的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沙文汉主管,姜椿芳、杨帆等负责领导。它的活动先于上海剧艺社,演出称小剧场活动,是以若干业余戏剧团体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为骨干,进步群众为基础,用交朋友联络感情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群众业余戏剧活动组织。属业余戏剧交谊社领导的剧团有各大中学校的业余剧团、社会职工的业余剧团,还有在工人夜校中组织的业余剧社共120多个。业余剧团在戏剧交谊社的领导和影响下,以各种方式组织不定期的演出,并曾以星期实验小剧场名义作连续性的星期早场公演。1938~1939年间,上海爱国人民对皖南新四军后方根据地进行慰问,业余话剧界也于1939年7月假黄金大戏院举行慈善公演。 参加公演的有11个剧团,演出多幕剧7部、独幕剧3部。银联剧团演出《缓期还债》(夏霞导演);华联剧团演出《醉生梦死》(徐渠导演);保联剧团演出《日出之前》(原名《群莺乱飞》,鲁思导演);工华、益友、职妇、精武4剧团联合演出《阿Q正传》(章杰导演);夜鹰剧社演出《永久的朋友》(予且导演);复旦剧社演出《生死恋》(吴仞之导演),互助剧团组织舞女姐妹演出反映自己生活的《花溅泪》(蓝兰导演),赞助这次公演的戏剧团体有上海剧艺社、雪社及海关俱乐部的乐文剧团。公演连续进行了11天、22场,有300多业余剧人参加。公演所得的款项除演出开支外,全部捐献给新四军。
在孤岛戏剧运动开展期间,唐槐秋领导的中国旅行剧团曾在“孤岛”演出《林冲》、《碧血花》和《雷雨》等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的剧目。上海职业剧团演出了《蜕变》、《边城故事》,中法剧校演出了《阿Q正传》,天风剧团演出了《清宫怨》、《浮生若梦》等,都受到孤岛人民群众的好评。属于国民党系统的晓风剧社也曾作过有益的演出活动。孤岛戏剧工作者还出版过一些戏剧刊物,其中有李伯龙等主办的着重于戏剧理论建树的《剧场艺术》月刊;于伶、林淡秋主办的专门论述戏剧文学的《戏剧与文学》月刊以及张可等主办的以介绍剧情为主的报纸型刊物《戏剧新闻》等。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发生,上海全部沦陷,上海剧艺社、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等停止活动,孤岛戏剧运动便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