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uanju
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省和贵州、云南两省的部分地区。明代四川已有地方戏班流行,至清雍正、乾隆年间,随着“花部”的勃兴,外地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在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语音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川昆”、“高腔”、“胡琴”(即皮簧)、“弹戏”(即梆子腔)。再加上民间流行的“灯戏”,构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 5种声腔。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变为“川昆”。高腔源自江西弋阳腔,楚、蜀之间称为“清戏”(李调元《剧话》),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川剧高腔的特有风格。胡琴,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簧”。先是徽班、汉班、陕班来川演出,后由于与四川方言相结合,受到四川扬琴和川梆子的影响,在腔调与过门音乐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自己的特点。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或“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同州梆子。清康熙、雍正年间,绵竹县令陆箕永作《竹枝词》咏有“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拨檀槽拓作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可见当时民间演出的盛况。以后又经过艺人的长期加工改造,才逐渐形成四川弹戏的特点。灯戏来自逢年过节和酬神赛会时农村流行的民间小戏,所谓“过罢元宵尚唱灯,胡琴拉得是淫声,《回门》、《送妹》皆堪赏,一折《广东人上京》”(清乾、嘉时期刊本《成都竹枝词》)。以采用民歌小曲,演唱农村生活故事为特色。这5种声腔艺术原是以5个不同的剧种分别在各地活动,如专唱昆腔的舒颐班、来云班;专唱高腔的庆华班、翠华班;专唱胡琴的太洪班;以唱弹戏为主的魁胜班等。后逐渐合流,有昆、高兼唱的大名班;胡、弹兼唱的小太顺班、金玉班等。灯戏则为农村业余演出的灯戏班。到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戏班不断拥入城市,才逐步走向5种声腔同台演出,形成为风格统一的川剧。
著名的川剧班社,有清光绪年间的三字科班,有在民主革命影响下成立的三庆会,以玩友组成的进化社,以演时装新戏为主的教育会等。稍后一个时期,则有川西的玉清科社、西华科社,川北的桂华科社、鹏程科社、新民讲演团,川南的成字科班、志字科班、钧字科班,重庆的裕民科社,贵阳的天曲科社,以及30年代成都出现的新又新科社等。它们都为川剧艺术的发展及人材的培养做出过贡献。
川剧由于早期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以“四条河道”形成为不同的支派:
(1)川西派(包括今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擅长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坝调”;
(2)资阳河派(包括今自贡、内江地区各县市),以高腔为主;
(3)川北河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
(4)下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因重庆为商业中心,戏班云集,交流频繁,故这派的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数十年来各派著名演员有:正生萧遐亭、贾培之、天籁、鲜跃山、杨玉冰、周海滨、张德成,小生康子林、萧楷成、魏香庭、曹俊臣,旦角杨素兰、谭芸仙、浣花仙、唐金莲、陈翠屏、周慕莲,净角罗开堂、周海泉、赵焕臣、吴晓雷,丑角岳春、傅三乾等。
川剧剧目丰富,四川省川剧研究所收藏的剧本共有2000余种。传统戏中有代表性的剧目,高腔有所谓“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五袍”即《青袍记》(又名《五福堂》,写梁灏82岁中状元事)、《黄袍记》(又名《佛儿卷》,写释迦牟尼成佛事)、《白袍记》(写薛仁贵事)、《红袍记》(即《白兔记》)、《绿袍记》(即《绿袍相》、《拷春桃》)。“四柱”即《碰天柱》(写共工怒触不周山事)、《水晶柱》(写观音差韦陀收滥龙和水龙事)、《九龙柱》(写闻太师升天故事)、《五行柱》(写孙悟空大闹天宫事)。“江湖十八本”即《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簪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鸾钗记》(又名《放白蛇》)、《白鹦鹉》、《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蓝关走雪》等。此外还有《金印记》、《琵琶记》、《红梅记》、《班超》(即《投笔记》)高腔 4大本。弹戏的剧目以《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4大本为代表。胡琴剧目多演三国、列国故事,以清末作家黄吉安编写的“黄本”最为驰名,如《青陵台》、《三伐宋》、《神农涧》、《审吉平》、《柴市节》、《三尽忠》、《绵竹关》、《江油关》等。昆腔剧目保留不多,常见的只有《议剑献剑》、《东窗修本》、《醉皂》、《醉打》、《坠马》及《和番》、《刀会》等。灯戏剧目有《请长年》、《拜新年》、《打面缸》、《五子告母》、《裁衣》等。在文人作品中,赵熙的《情探》、冉樵子的《刀笔误》和尹仲锡的《离燕哀》,都是较好的剧目。1949年以后,相继鉴定了剧目321个,整理出版了 116个。其中《柳荫记》、《彩楼记》、《玉簪记》、《拉郎配》、《鸳鸯谱》、《御河桥》、《乔老爷奇遇》、《焚香记》《芙奴传》(见彩图)、《金山寺》等,在国内外观众中获得好评。编演的历史故事戏和现代戏也不少,如作家李明璋所编的《和亲记》、《夫妻桥》、《望娘滩》、《丁佑君》以及其他剧作者编写的《红杜鹃》、《宜宾白毛女》、《许云峰》、《江姐》、《急浪丹心》、《易胆大》、《四姑娘》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名旦琼莲芳依据小姑娘在花丛扑蝶的动作设计了《别洞观景》的舞蹈;名旦阳友鹤与名丑周企何依据小船在川中急流飞舟的情形设计出《秋江》的舞蹈,都是依法度而不拘泥于法度,从生活和人物出发创造的实例。为群众所喜爱的演员还有小生袁玉堃、曾荣华、姜尚峰、谢文新;旦杨云凤、薛艳秋、胡漱芳、陈书舫、许倩云、竞华、杨淑英;正生陈淡然、司徒慧聪;丑刘成基、周裕祥、陈金波、李文杰;武生彭海清。另外还有名鼓师王官福、苏鸣清等。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有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塑造人物。
参考文章
- 川剧中的资阳河派是指今天哪条河?旅游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