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ipa
拨奏弦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民族乐队的弹拨乐器。它的历史悠久,积累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及丰富曲目,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乐器。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凡是用这两个手法抱在怀中弹奏的乐器,在早期都称为琵琶。
形制与源流从琵琶音箱形制和来源考察,可以分作两种类型,一类是圆形音箱,另一类是半梨形音箱。
圆形音箱的琵琶,相传在秦末筑长城时(约公元前217),人们将鼗鼓(即手摇鼓、拨郎鼓)安上弦,改造成为拨弦乐器,称“弦鼗”;后世亦称秦琵琶。之后,约在公元前105年前后,中国工人参考了琴、筝、筑、箜篌等乐器的形制及构造,创造了另一种圆形音箱,有长柄,上架4根弦,有12个柱(即品),用手拨弹的乐器,称为琵琶。相传汉代解忧公主曾将它带到西域,故又名汉琵琶。晋代阮咸,以擅长弹奏此器著名,后人称之为阮咸琵琶,简称为阮。如秦琴、月琴、三弦、双清等都属于这一系统。
半梨形音箱的琵琶,曲颈,颈上有4个相(柱);4条弦,用拨子弹奏。约在350年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北方,551年前又传到南方。隋唐时代更为广泛流行,成为歌舞音乐的重要乐器。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以区别于当时直柄圆形的汉琵琶,故名曲颈琵琶;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其他如五弦琵琶、六弦琵琶、忽雷(二弦琵琶)、火不思等都属于这一系统。到宋代以后,曲颈琵琶迳称琵琶,而直柄圆形的琵琶,则称阮咸。
在隋唐时代,琵琶主要用于歌舞的伴奏,节奏鲜明,用拨子弹奏。到了宋元时代,因说唱、戏曲的兴起,原来4个相位,仅能奏1个八度加纯四度,音域狭窄,不能适应声乐伴奏及器乐独奏的要求。经历代人民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吸收了汉琵琶的优点增设品位扩大音域。在明代,琵琶已发展为4相9品;清代19世纪初的琵琶为4相10品;20世纪初又增为12品,音域扩大为3个八度。演奏形式由横弹改为竖弹;弃掉拨子,用手指弹奏,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30年代初,又增为6相18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琵琶又有更大的发展,品位已增至6相25品,具备12个半音,可以转12个调。
琵琶曲的结构与风格琵琶独奏,虽在唐、宋时代早已流行,但历代的演奏家很少为人注意,即使在古代诗文中偶尔提及,也略而不详。唐代琵琶名家有裴神符、段善本、康昆仑、裴兴奴、曹刚等,明代有张雄、钟秀之、李近楼、汤应曾等。所奏曲调:张雄以擅弹《拿鹅》(《海青拿天鹅》)著名;李近楼号称“琵琶绝”,能弹《将军下校场》及《大猎秋声》等曲;汤应曾能弹《胡笳十八拍》、《塞上》、《洞庭秋思》等曲,尤其擅长《楚汉》一曲。《楚汉》一曲,根据《汤琵琶传》中所述,颇与现代流行的《十面埋伏》相似。
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亦称大套,它的结构形式可分3种。第1种是多段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描写单一的内容,如《十面埋伏》、《月儿高》等。第2 种是由几个小曲联成一套,所联的小曲可多可少。如《阳春古曲》是由《大十样景》、《小十样景》等10个小曲加一段《尾声》组?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894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桑弧度锨肥怯伞端即骸贰ⅰ墩丫埂返?个小曲组成。第3种为《龙船》的曲式,长期流行在民间,为历来琵琶谱所不载。其法先在琵琶上奏一段摹拟锣鼓节奏的音调,然后接奏一曲琵琶化了的民歌;再奏一段锣鼓,再接另一曲民歌。如此交替进行,长短不拘,视演奏者加工民间歌的多少、时间的长短而定。过去弹词艺人中善弹琵琶者,往往在书场中以此为开场,吸引听众。《阿炳曲集》中琵琶独奏曲《龙船》,即是一例。小曲亦称小套,通常每曲为68板,但亦有例外。如华秋苹谱中的《平沙落雁》一曲,有128板之多;李芳园谱中的大曲《平沙落雁》即以此曲为基础,加以发展而成。
琵琶曲中,大曲有文武之分。文套宜于表现文静细腻、柔和美妙的情趣,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等曲;武套适于表现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曲。华氏《琵琶谱》中的小曲亦有文板、武板之称,文板大都是指慢板,曲调比较文静而秀丽;武板是指快板,曲调流畅而活泼。李芳圆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凡例中,论述如何表演文曲、武曲两种不同方法时说,“文曲宜静、宜有余音;武曲宜威、宜雄壮,按板传声,宽紧相间,缓急得宜”。所谓“宜静、宜有余音”,实质上是指弹文曲应注重左手指的“推”、“拉”、“吟”、“揉”的技巧与表情。所谓“宜威、宜雄壮”,是指如何运用右手指力、腕力的力度与速度问题。当然,表情的强弱、快慢,关键在于演奏者如何理解曲情,善于运用技巧,处理好乐曲的不同意境。
曲目与传谱琵琶艺术在长期流传中有很大发展。但是古代许多优秀作品,因艺人社会地位低下,无力整理出版,乐谱往往散失湮灭。迟至19世纪初,因有文人参加收集编辑,始有第1部《琵琶谱》出版。这部《琵琶谱》的编者是华文彬(1784~1859),字秋苹,无锡人,在1818年刊印成书。他收集了北南两派的乐谱,北派为直隶(今河北省)王君锡所传,共计大曲6曲,小曲62曲。华秋苹在《琵琶谱》凡例中说:“谱中指法、工尺、板,悉遵旧谱,毫无更改。”在指法说明之后,注云:“右指法向来只有手传,并无刻本,自余得此真传,特辑之,以为指法之秘笺,公之同好云。”可见谱中曲调,是华秋苹收集民间抄藏旧谱的忠实记录。但弹奏指法,则是华秋苹参考了琴谱而修订的。琵琶谱之有指法符号,盖自此始。这为后来者按谱寻声,创造了条件。19世纪末,才有第 2部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琵新谱》(1895年序)出版。编者李祖棻,号芳园,自称“琵琶癖”,浙江平湖人。其曲目有《阳春古曲》、《满将军令》(即《将军令》)、《郁轮祀》(即《霸王卸甲》)、《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海青拿鹤》、《汉将军令》、《平沙落雁》、《浔阳琵琶》、《霓裳曲》(《月儿高》)、《陈隋古音》(即尺调《汉宫秋月》)、《普庵咒》、《塞上曲》、《青莲乐府》等13曲。华谱与李谱相比,有6套曲目相同,7套为李谱所特有。7套中,《阳春古曲》、《塞上曲》、《青莲乐府》3套,是由数个小曼连接而成。1949年后,新编曲目有《狼牙山五壮士》、《草原英雄小姐妹》、《瑶族舞曲》等。
参考文章
- “琵琶”中的“琵”和“琶”最初指的是知识题库
- 下列诗句,均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的有__知识题库
-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绘的是哪次战役的情景知识题库
- 琵琶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别抱琵琶成语辞典
- 琵琶别抱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琵琶别抱造句素材
- 你知道“琵琶"的由来吗美术与音乐
- 下列诗句描述的历史人物,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__。①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知识题库
- 琵琶的由来美术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