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

历史地理2023-02-02 23:19:56百科

佛教美术

伴随佛教活动的美术。它根据佛教的思想信仰,服从佛教特有的偶像崇拜和礼仪上的要求,应教化活动或集团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它具有佛教的意义、内容、用途、机能,涉及美术的各部门。具体地说,在建筑上主要是塔和伽蓝,在雕塑上主要是佛、菩萨、罗汉及诸天像,绘画上主要是佛、菩萨等单个形象和说法图及各种佛传、本生、变相、曼荼罗、故事画;工艺美术上主要是各种佛具。最早,佛教是不关心造型艺术的实践性宗教。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公元前486或前473)后,在俗信者中盛行对释迦遗物的崇拜,特别是对收藏佛的舍利的窣堵波(佛塔)的崇拜,以至佛教徒以佛塔的营建和装饰美化为中心,开始了造型活动。佛教建筑初期为木构,不久开始使用石构,永久性的佛教石窟从公元前2世纪普遍化。但是,当时绝对不表现释迦佛的形象。初期的雕塑和绘画以法座、法轮、佛足印作为释迦佛事迹的象征,并且只采取本生图、佛传图的形式。佛像的出现始见于 1世纪末叶的犍陀罗(见犍陀罗美术)或马图拉(见马图拉雕刻)。以后造像急速发展,佛像以外,还大量制作菩萨以下诸尊像,以至确立佛教的偶像崇拜性格。另一方面依然还盛行佛塔的崇拜。因此佛塔和佛像一起随着佛教的传播,遍布印度、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及几乎所有东方国家,成为佛教造型活动的中心。

由于佛教重视造像,所以在中国又称为像教,在世界三大宗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美术中,佛教美术的历史最长,在雕塑和绘画方面的成就最大。

体系

佛教美术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体系:

(1)早期以佛塔的营建和崇拜为主体。佛像还仅集中于释迦佛,佛教题材以本生图、佛传图为主,一般在内容上比较简单。传往斯里兰卡、东南亚所谓南传佛教诸国及中国傣族地区的美术,大体上属于这一体系。即使在北传佛教系统的中亚、中国、朝鲜、日本,这种以佛塔和释迦像为主的美术,在早期仍占主流,只是以后才与第2体系并行发展。

(2)以佛像为主体、以诸佛以下诸尊的形像的制作和崇拜为中心而展开的大乘美术。它除了在北传佛教诸国取得充分发展外,还传播到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

(3)密教美术。从7世纪起开始在印度出现,其中的一支迅速从中国传到日本,又扩展到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尼泊尔进入中国西藏后,与当地原始钵教融合,发展为独特的喇嘛教美术(亦称藏传佛教美术),又传播到中国北部和东北部。这样,随佛教而传播的佛教美术,成为东方古代美术的主流。

分类

佛教美术如按照内容粗略分类,有显教美术和密教美术、大乘美术和小乘美术之区别,但一般不太使用显教美术、小乘美术之词。显教美术用于统称除密教美术外的全部佛教美术。小乘美术大体上相当前述的第1体系,指斯里兰卡以东的南传佛教诸国的美术,及北传佛教诸国的前期美术。南传佛教诸国的小乘美术,大多分别融入印度教及各国原始宗教的因素。对此,大乘美术与大乘思想的发展相呼应,主要属于第2体系,特别盛行于中国和日本,到后期还分化为净土教美术、法华经美术、禅宗美术。在日本还与神道思想融合,发展为本地垂迹美术。密教美术在思想上是大乘美术的一种。密教中在咒术式修法时,不可缺少作为本尊的诸尊图像、曼荼罗,因此增加诸尊的种类,并大量制作以多面多臂的异样尊形、怒发、手持武器的忿怒相等密教特有的图像,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更加复杂化。同系统的喇嘛教美术,作为强调变态形式的特异美术受到注目。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美术也发生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出现各不相同的发展状况。

印度佛教美术

释迦牟尼在生存期间也许已经有造型行为,但现在没有留下遗品。印度现存最早的佛教美术遗品,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狮子柱头,在装饰着法轮、狮子、大象、瘤牛、奔马的圆形浮雕饰带顶板上有 4只圆雕狮子。它受到希腊、波斯的强烈影响,制作于前3世纪。早期佛教美术的另一遗物是桑奇大塔。桑奇大塔塔门上以本生故事和佛传雕刻为中心,表现出华丽的装饰纹样。大约制作于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

从印度美术的起源看,在比佛教美术的发生更为遥远的时期,就已有了相当优秀的作品。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和佛教的勃兴,造型活动突然活跃起来,注入新的气息,开始大量制作洗练的美术品。在印度佛教美术的早期,虽然制作附属于窣堵波而以本生、佛传为主的作品,但构成主题中心的释迦形象并没有出现,仅以宝座、法轮、菩提树、佛足迹来象征它。佛像最早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制作的呢?这是佛教美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很早就有犍陀罗说和马图拉说之争,而现在认为: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佛像既在当时印度北方的犍陀罗地区制作,也在中部的马图拉地区制作。本来,佛陀即释迦的像才称为佛像,但由于佛教分支众多,造像也多样化,所以逐渐把与佛教有关的图像全部称为佛像。不断制作佛像的佛教美术越发盛行,并随着佛教的传播,从印度传至东方各国,通过中亚,传到中国、朝鲜、日本;又通过南路,波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印度这一发源地,在佛教极盛后,印度教、伊斯兰教形成强大势力,佛教信仰衰微,佛教美术惨遭厄运,但仍留下大量优秀的佛教美术遗物。特别是在今天的印度共和国,由于在寺院的建筑及其装饰中大量使用石料等永久性材料,所以可以追思当时佛教美术繁荣的盛景。在德干高原的中心,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出现的宏大规模的佛教题材壁画,堪称代表性作品(见印度美术)。

马图拉佛陀立像(印度) 犍陀罗佛教美术

犍陀罗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国之间,曾为贵霜王朝政治中心,也是古代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接触点。公元1世纪起,这里曾繁荣过希腊、罗马风格的佛教美术,因而有希腊式佛教美术或罗马式佛教美术之称。它的影响甚至波及中国和日本。犍陀罗佛教美术的鼎盛期至5世纪末,以后,由于贵霜帝国的瓦解而衰亡(见犍陀罗美术)。

《帝释窑说法》(犍陀罗) 中国佛教美术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议,但至晚在公元2世纪已传入中国却是无疑的。至于中国何时始有佛像,亦尚无定论。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发现的佛像图像曾引起人们的兴趣,但不足以确证是东汉遗物。较为可靠的佛像,以四川彭山东汉崖墓陶制摇钱树座下一佛二菩萨、乐山麻浩和柿子湾两窟东汉崖墓内的三身石刻佛像为最早。佛教和佛教美术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有4条:

(1)从丝绸之路(经今天的新疆)而入;

(2)从南洋以海路而入;

(3)从尼泊尔到西藏;

(4)从缅甸到云南。其中,丝绸之路应是主要途径。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中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印度。新疆的三仙洞和克孜尔石窟可能开凿于3世纪或更早,为中国最早的石窟,但早期实物已无存。能够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以甘肃的莫高窟为代表。莫高窟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大部分石窟以它为起点,散布于全国。其他驰名世界的重要石窟有(以开凿时间先后为序):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大足石窟、剑川石窟等。

云冈大佛(中国云冈石窟)

石窟艺术虽起源于印度,但传到中国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脱离印度和犍陀罗的影响,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立体系,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采的景象。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见中国佛寺、中国石窟寺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塑、隋唐雕塑、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隋唐绘画)。

奉先寺大佛(中国龙门石窟) 朝鲜佛教美术

4世纪后半叶,佛教经中国先后传播到朝鲜半岛的3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的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现存最早的有铭刻的雕塑像,是推定为539年制作的高句丽金铜佛。由于与中国接壤,高句丽的佛教美术在三国中最发达。其次兴盛的百济,以先后都城──公州、扶余为中心,出现相当数量的佛教寺院。它受高句丽和中国影响,创造了具备百济独自性格的佛教美术。新罗灭高句丽和百济后,统一了朝鲜半岛,它在造寺和造像上反映了唐代美术的深刻影响,以庆州为中心呈现繁华的景象。特别是以纯白花岗岩制作的石佛和石塔,是代表新罗美术的最优秀作品。佛国寺的石塔、石窟庵的石佛群,与其他国家的相比,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见朝鲜美术)。

日本佛教美术

佛教传入以前的日本美术,从史前时代就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从 6世纪由大陆传入佛教后,储存的精力一气投入佛教美术的制作活动,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优秀作品。其中,从百济、新罗、高句丽及中国来日的工匠带来的造像经验和先进技术,起着极大的作用,并且还依赖于日本民族优秀的造型感觉、对佛教的敬虔态度、试图紧追大陆先进诸国的积极意识。飞鸟、白凤、奈良的文化以佛教美术为中心,并且深受中国南北朝和隋唐的影响,其成果通过752年完成的东大寺大佛而显示出来。从8世纪末兴盛密教后,从中央推广到地方,逐渐脱离大陆影响而表现出日本的特色。木雕佛像盛行就是一例,因为木头被认为适于表现日本风土。寺院建筑也以木构为主,自由自在驱使技术,至今仍可见许多优秀的遗构,如法隆寺、唐招提寺。此外还营建附属于寺院建筑的优秀庭园,古老的自然崇拜风习与自然即佛土这一佛教教理的精神合致,创造出独特的造型美。佛教绘画最出色地表现出日本人的纤细感觉。特别是在平安时代佛画中呈现的灵妙典雅情趣,表现出日本美术的极致。佛教渗透于日本人的生活意识中,在佛教美术中一直培育的审美感觉,从佛教衰退的安土桃山时代到战后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一直延续不断(见日本美术、日本佛教美术)。

阿弥陀如来坐像(朝鲜皇福寺) 《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日本知恩寺) 斯里兰卡佛教美术

公元前3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斯里兰卡,迄今仍有67.3%的居民信奉佛教,2000余年来,佛教文化始终是斯里兰卡文化的主流。斯里兰卡的佛教美术大体上属于前述的第1体系,并对东南亚有重大影响。阿努拉达普拉时代的大型佛塔达高巴,形制仿照印度桑奇大塔之类的窣堵波,尤其近似南印度阿默拉沃蒂大塔,但规模一般大于同时代的印度佛塔。斯里兰卡最早的佛像,如在鲁凡韦利塞耶大塔遗址发现的石灰石圆雕佛像(4世纪),是阿默拉沃蒂式立像,衣纹以单条凸线表示。锡吉里耶壁画( 5世纪末)是斯里兰卡现存最早的佛教绘画,堪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相媲美(见斯里兰卡美术)。

东南亚佛教美术

东南亚有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主要国家。公元前3世纪,在缅甸南部,有受到印度文化洗礼的孟人,以直通为中心居住。直通很早就流行锡兰传来的佛教,成为上座部系小乘佛教的中心地,佛教由此渗透到缅甸内地。1044~1287年,骠人建立了蒲甘王朝,以初祖阿奴律陀征服直通为契机,由严格的锡兰系统小乘佛教统一以往杂乱的印度系宗教,热衷于造寺造塔,被称为造寺王朝。以后佛教一直兴盛不衰,至今佛教徒仍占全国人口的87.2%。整体上看,缅甸的佛教美术以寺塔建筑为主体,寺塔均为高塔型,统称为巴高达,但又有佛塔形式和寺塔形式两种。前者称为泽蒂,是相当于印度窣堵波的钟形佛塔;后者是祭祀佛像的佛堂。仰光大金塔是缅甸佛教美术的代表作(见缅甸美术)。

泰国在进入历史时代后,由孟人传入了佛教,从南方等地出土了若干印度制佛像(3~7世纪)。以后,泰国佛教美术以堂塔建筑和造像为中心而获得繁荣。他叻瓦滴时期的造像主要模仿印度笈多样式,以“轻纱透体”为造型特色。泰国的切蒂(佛塔)主要是在素可泰王朝获得发展,大体上可分为3种样式:

(1)素可泰式窣堵波,②锡兰式覆钵式窣堵波,③室利佛逝式窣堵波。这些样式又可分别组合为更复杂的样式。称为素可泰样式的造像,以柔和而圆润的躯体、温和的蛋形脸为特征(见泰国美术)。

柬埔寨早在扶南国时代( 6世纪中叶以前)就信奉大乘佛教,吴哥附近发现有笈多风格的砂岩制佛头和佛立像。柬埔寨佛教美术,主要依附于印度教美术,并伴随着对高棉国王神化崇拜的思想,佛教内容渗透于以吴哥为代表的印度教建筑和雕塑集群中(见柬埔寨美术)。

老挝约在14世纪从泰国引入小乘佛教,称舍利塔为塔陀。塔陀形式多样,大体上都有覆钵形塔身,表明是由窣堵波发展而来。其代表性大型遗构为万象塔銮(见老挝美术)。

佛陀头像(柬埔寨)

越南佛教美术属大乘系统,称佛教寺院为干栏。在大罗(今河内)曾修建有中国风格的佛寺、佛塔。越南南方的占婆国的佛教遗址更多,主要见于东洋,还出土有来自印度的青铜佛像(约4世纪)(见越南美术)。

公元初年,佛教传至印度尼西亚,不久以爪哇为中心迎来了佛教美术的盛期,发展为印度-爪哇美术。夏连特拉王朝(8~9世纪),佛教美术最为兴旺。爪哇的印度系宗教(包括佛教和印度教)建筑,统称为坎蒂。坎蒂包括不具备内部空间的窣堵波,安放礼拜对象──神像和佛像的寺庙,遗构全部用石头构成,样式多由印度笈多王朝后期而来。最大的佛教坎蒂是驰名世界的婆罗浮屠,它标志着东南亚佛教美术的最高成就。爪哇的佛教雕塑主要依附于这些建筑物。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国(7~14世纪),是佛教美术的另一发达地区。15世纪后,印度尼西亚佛教美术因伊斯兰教的传入而衰微。巴厘是印度尼西亚唯一非伊斯兰教化的岛屿,岛上有大量的佛教寺院和雕塑(见印度尼西亚美术)。

吴哥寺(柬埔寨) 佛教美术的题材

由于佛教的人物、故事大都是虚构出来的,有的人和事虽系印度历史上所实有,但也不同程度地被夸张和神化了;同一人物和故事,在各种佛经上的记述互不相同;不同的教派对于同一名称的崇拜偶像,往往有不同构思;更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政治及其他宗教、审美风尚的影响,形象上发生的变化尤为显著;还因艺术流派、作者风格的差异,导致佛教题材的复杂性。从中国的佛教美术看,其题材可分为13类:

(1)佛像:佛是佛教徒对其教主释迦牟尼的尊称。但因为佛教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都有一佛主持教化,于是便有无数的佛。如释迦牟尼佛、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二佛、三身佛、五方佛。佛像的手印,是区别佛的各种情态、分辨各种不同名号的佛的重要标志。

(2)菩萨像:菩萨原系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的称号,后在佛经中称与佛共弘教化的人,也泛称印度宣扬佛法、建立宗派的高僧。主要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弥勒、地藏等,形象大都为青年女性。

(3)明王像:在密宗中,明王像是佛、菩萨由于大悲而示现的威猛忿怒像。明王像一般多臂,手持各种法器。常见的有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六足尊、金刚药叉、孔雀明王等。

(4)罗汉像:罗汉是小乘教所修最高果位。常见的罗汉像有迦叶、阿难、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形象一如现实的僧人。

(5)高僧像:高僧是对佛教史上德高望重僧人的尊称,如达摩、玄奘、慧能、鉴真、洪、宗喀巴等。

(6)天龙八部像:天龙八部是释迦牟尼佛的护卫,即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

(7)佛传图:表现释迦牟尼佛一生事迹,一般有白象入胎、逾城出家、成道、说法、涅槃、八王分舍利等情节。

(8)本生图:表现佛前生事迹,常见的有以身贸鸽、舍身饲虎、以儿女施婆罗门、啖子、九色鹿王等。

(9)佛经变相:将佛经内容图像化。主要有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弥勒净土变、法华经变、报恩经变、维摩经变、劳度叉斗圣变等。

(10) 佛教故事图:根据佛教史籍中的轶事、佳话雕绘而成,如汉武帝获金人、五百强盗成佛、达摩渡江、面壁、慧可断臂、二祖调心、药山李翱问答、八高僧故实等。

 水陆画:佛教举行法会时悬挂的条幅式绘画。其中有时杂有道教形象和少数儒士像。

 杂画:于佛教经、论、史传无考的佛教绘画。如扫象图或洗象图、醉僧图、讲经图、听法图、参禅图、逃禅图、礼佛图等。它还包括描绘佛教圣地名刹的仙寺图之类。

 供养人像:供养人即捐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他们常将自己的形象以雕塑和绘画的形式表现在佛坛前面或窟门、殿的两侧。

本文标签: 佛教美术  Fojiaomeishu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