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1178~1237)

历史地理2023-02-02 22:52:08百科

魏了翁(1178~1237)

图

中国南宋哲学家。字华父,学者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召为国子正,又出知嘉定府,后任兵部郎中,权工部侍郎。史弥远执政,降三职。后权礼部尚书,以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后任绍兴府安抚使,嘉熙元年卒于官所。赐太师,谥文靖。主要著作集为《鹤山大全文集》 120卷、《九经要义》263卷。

魏了翁与朱熹及门弟子辅广、李燔有密切交往。他和真德秀同年进士,又是好友。他的哲学思想,以“三才一本,道器一致”为特点,和真德秀一样,主张道器不相离,体用不相分,认为“六经、《语》、《孟》发多少义理,不曾有体用二字”。“先儒不以人废言,取之以明理”,体用之说最为“精密高明”。他反对有体而无用的玄虚之论,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发展了朱熹重视实学的一面。他还推崇象数学,认为朱熹的《周易本义》兼讲象数,故“精密”,程颐的《伊川易传》不讲象数,故“脱略”。他认为,象数与理也是体用关系,“因理而有数,因数而有象;既形之后,因象以推数,因数以推理”。这也是体用不二之学。

魏了翁从朱熹的心性学说出发,提出人之一心,可以“范围天地,出入古今”,进而提出“天只在此心”,“天地是我去做”的心学命题。在方法论上,他只讲“致知”、“明明德”,很少讲“格物穷理”。他认为,心之本体即是太极,即是仁。学问之功,只能“求其本心”,不必外求。如能求其本心而不失去,便可以“自立”,可以“宰物”。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心学倾向。

本文标签: 魏了翁  WeiLiaoweng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