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ngji zhizhanglun
[外文]:theories of stagflation
当代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既有经济停滞或衰退和高失业率,又有高通货膨胀率或上涨的物价水平这种现象所作出的理论解释。
按照J.M.凯恩斯的理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萧条和大量失业,过度需求则引起严重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上涨。失业和通货膨胀这两者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却存在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或正在上涨的价格膨胀率同时发生的情况,即出现了所谓“停滞膨胀”,简称“滞胀”。
对于为何发生停滞膨胀,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重要的论点有:
哈耶克的“失业紧跟通货膨胀”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F.von哈耶克认为,当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停滞膨胀”,应完全归咎于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错误诊断和错误处方的后果。他断定,失业的原因不是由于总收入的不足而引起的需求不足,而是由于使每个经济部门的劳动力供求相等所需要的相对工资失去了平衡。换言之,失业的原因在于背离了均衡的价格和工资,而在自由市场和稳定的货币的条件下,均衡的价格和工资是会自己建立起来的。
哈耶克竭力反对凯恩斯主义者关于以通货膨胀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主张。他认为,通货膨胀不是解决失业的办法,也不是保证充分就业的手段;相反,它必将导致对劳工的错误指引,造成更多的失业。哈耶克在他所写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充分就业吗?》(1975)一书中提出:
(1)通货膨胀改变着各个部门和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货币流量的分配。
(2)通货膨胀引起对物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3)为了实现预定的充分就业政策的目标,通货膨胀往往必须按加速度来进行(否则,无法创造出另外追加的就业),但这样的通货膨胀必定迟早将使得市场经济的一切有效程序无法实现。
(4)既然政府已允诺充分就业的保证,工会就不用考虑因要求工资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可能引起的失业。这样,由于工资的向上变动而引起的必要的货币数量的增长,就变成需要经常注入追加的货币数量的持续过程。
(5)持续追加的货币供应,必定导致对各类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相对力量的变化。同时,相对需求的这些变化,必定导致相对价格的进一步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向与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在内)的分配的改变。据哈耶克的意见,所有这一切就造成“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越久,其工作职位取决于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甚至取决于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加速度)的工人人数就会越多”。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他们被通货膨胀吸引到暂时有吸引力的工作职位上。”而一旦通货膨胀放慢或者停止加速,这些具有暂时吸引力的工作就会再次消失,因而劳工成为“过剩的”。所以,“从长期来看,这样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失业必然比最初设想要防止的失业更多得多”。这就是哈耶克认为的当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发的停滞膨胀的根本原因所在。
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相互加强”论早在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S.费尔普斯(1933~ )和芝加哥大学教授M.弗里德曼就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理论对菲利普斯曲线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的关系,即多有一点失业,就可能少有一点通货膨胀;相反,多有一点通货膨胀,就可能少有一点失业)给予抨击。他们的论点是,如果企图把国民收入保持在它的充分就业水平之上,那就不会导致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而将导向不断加速度的通货膨胀率。他们把那种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相联系的失业叫做“自然失业率”,即仅由于摩擦性的和结构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率对于物价水平既没有升高的、也没有降低的压力。换言之,他们认为,如果企图把失业保持在它的自然失业率之下,那就会导致一种加速度的通货膨胀率。因此,据费尔普斯-弗里德曼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只不过是暂时的,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就长期而论,菲利普斯曲线已变成一条垂直线。而只有通货膨胀率增长速度快于工资率增长速度,从而使实际工资相对下降,失业才有可能减少。但一旦工人们意识到物价上涨率超过了工资增长率,他们就必定要求工资增长要赶上物价上涨,甚至要求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那部分也追加到工资增长中。这样一来,失业便将回升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所以,实际情况将是:通货膨胀的加速度与失业之间的稳定关系取代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稳定关系。
鉴于70年代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较高通货膨胀率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而不是较低的失业率,弗里德曼进而指出,这个时期的简单统计上的菲利普斯曲线看来是正倾斜的而不是垂直的。这正表现出通货膨胀和失业一起上升──停滞膨胀。他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通货膨胀和低速增长是政府庞大化的产物,两者有相互强化的力量。”由于政府的庞大化,政府支出就必然增加,但为了取得增长中的支出的来源,政府不能只依靠增加税收,因增加税收要遭到人们的反对,于是,政府自然会用征税以外的方法以获得收入,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为弥补赤字而发行新的货币,这就是用变相的征税方法制造通货膨胀。另外,政府还使用借债的方法,在公债市场上发行国债、汇集邮政储备,以弥补政府的开支。被提供的这笔资金既不能用于民间投资,民间也未用于资本投资,因此,如同从民间征收直接税的方法一样,它与发行新货币的效果相同。因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增多了,其结果就会造成:
(1)政府的支出增加了,就势必用变相的方法公开课税,而税负愈多,人民就愈失去努力工作、存款、投资的欲望。
(2)如政府实行企业国有化,那就会使产业部门之间不能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经济活动中的自动调节。
(3)由于通货膨胀的情况在变化,价格体系和市场结构就出现不平衡,经济活动的效率终将受到损失。
(4)由于通货膨胀率经常发生变化,消费者为了防止损失,就必然以对付通货膨胀的投机策略代替努力工作,不是从事生产活动,而是热心购买钻石,以逃避通货膨胀。
(5)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采取管制物价、工资的政策,这也使价格体系不能正常变动。
托宾的“劳工市场上的均衡和失衡”论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J.托宾(1918~ )认为,按照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一章对劳工市场均衡和失衡的论述,失业应被解释为失衡现象。因为“非自愿失业意味着劳工市场并未处于均衡”;与此同时,“货币工资并未迅速调整,以出清每天劳工市场”。他指出:“劳工市场上过度供给取失业的形式,过度需求取未能填补的工作空位的形式。不论什么时候,劳工市场在过度的供求中广泛地变化着,因此整个看来,经济就显示了既有空位又有失业。”
托宾断定,在任何一个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增长率是两种成份的总和,即均衡成份和失衡的成份。均衡指劳工市场上既无过度需求,又无过度供给,即劳工市场处于既无空位又无失业的状态。失衡指劳工市场上出现过度的需求和供给,即空位和失业并存。
托宾认为,当劳工市场出现失衡状态时,工人们将从过度供给市场转移到过度需求市场,从低工资转移到高工资市场。但是,从理论上说来,新的失衡总是在发生,因为“总需求可以是稳定的,但在它的稳定之下,涨潮从来没有终止:新产品,新制造法,新的嗜好与风气,土地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快要废弃的工业以及正在衰落的区域……”这就是说,即使整个经济趋于均衡状态,但由于产品生产、技术革新、部门构成、地区差别等变化的涌现,新的失衡也会不断发生。托宾断定,在不断失衡中,既然一定的失业率与未填补的工作空位数额同时存在,而假定工资变动同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相联系的函数是非线性的,即失业对货币工资增长速度的减缓不及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的加速,于是就必然会发生如下情况:
(1)每个连续失业增量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有着愈来愈小的影响(因有空位存在,这就势必抵制货币工资减低,从而使物价仍上涨);
(2)在整个经济的空位减去失业的已知条件下,过度的需求与劳工供给市场之间的变化愈大,工资膨胀将愈显著(因空位多于失业,这就势必加速货币工资增长);
(3)甚至当空位总额至多等于失业的时候,由于劳工市场分散性和市场结构不断变化,通常的失衡成份也将确实存在。所以,托宾认为,在空位与失业相等的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与物价稳定有矛盾的。
托宾进而认定:所有市场上的完全长期均衡会表现出没有失业,没有空位,没有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但是,由于不断的部门的流动变化,零过度需求就会带来通货膨胀,零通货膨胀就会带来纯粹的过度供给,失业便多于空位。
托宾论及均衡成份,即就既无过度需求又无过度供给的市场上的工资增长率而论,他认为,在这种市场上的工资增长率是取决于在别处可比较的劳动工资趋势,这就形成一种“竞争性工资”,雇主们为维持对自己有利可图的就业量份额,就必然会发生“竞争性工资”的出价,这样就将助长整个经济的通货膨胀倾向。
总之,据托宾的分析,失业与空位的并存会转化为失业与工资率上升的并存;而失业与工资率上升的并存又必然要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因工资水平毕竟影响物价水平。
托宾对通货膨胀的论证归根结柢仍是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论。他对失业的解说归结为劳工市场的失衡,特别提出并着重于空位与失业并存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所以并存的解释。托宾既无视了通货膨胀的真正根源,又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失业大军问题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罗宾逊和卡尔多的“市场操纵”论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J.罗宾逊和N.卡尔多从不同类型的产品或市场出发对价格的决定问题作了如下论证: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是既定的,其价格变动是调节未来生产和消费的“信号”。而制造品市场价格(至少在大部分生产集中在大公司手中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市场上)则是被“操纵的”,即是说,由生产者自己确定的。企业首先区别出可变成本(直接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化,如直接的劳动与原料成本),然后按工厂的标准开工率计算出平均一般管理成本(包括折旧费),最后,在以上两种成本之上,多少按照企业对现有情况所许可的判断,加上一个纯利润幅度。因此,工业品价格是结合“完全成本原则”和“垄断程度原则”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因此,卡尔多认为,从世界经济角度来看,农矿产品价格的重大变动(无论它对初级产品的生产者是有利还是不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用,阻碍工业增长。当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最终将减少初级产品生产者对工业产品的有效需求,同时也将降低各工业国对初级商品生产的投资,结果势必抵消了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对工业品需求的任何刺激而有余。当农矿产品价格上涨时,工业品成本、特别是工资成本将随之而上升,这就很可能在工业部门引起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它反过来又使工业活动受到限制。所以,在卡尔多看来,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和制造业生产活动的增长之间往往存在着比例失调现象,这样,就导致了世界经济中的停滞膨胀。
罗宾逊认为,当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商品供应线上的成本上升,而且它还不得不传递下去。强大的工会、企业经理和有组织的同业,都不断地要使他们各自的收入提高。这样一来,通货膨胀必然有增无减,而且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低收入家庭为了弥补实际工资的减少,还不得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因此,通货膨胀不仅不提供较多的工作职位,反而会使劳工市场的供给增加,物价同失业一起都上升,即菲利普斯曲线已破产了。
罗宾逊和卡尔多对“停滞膨胀”所作的解释,实质上并未跳出“成本推进”或“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论的窠臼。罗宾逊甚至把通货膨胀归因于各阶层为自己的收入提高而相互争夺的结果,这样,当然把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实质性根源掩盖起来了。
希克斯的“两种价格体系”论J.R.希克斯(1904~ ) 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至少存在两种市场:一种市场(包括大部分工业品市场)是“固定价格”市场,其价格由生产者来决定;另一种市场是“弹性价格”市场(或投机市场),其价格仍然决定于供求关系。他指出,只有通过对这“两种价格体系”的分析,才足以说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问题,并能提出可行的对策。
希克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的历史区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60年代后期以前),通货膨胀是需求性的膨胀,它主要是按照菲利普斯曲线行事的;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提高工资的社会压力居于统治地位,不管劳动力缺乏与否,工资总得提高。因此,经济衰退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将与经济繁荣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相等或接近于相等。这就是与经济萧条并存的通货膨胀,即“停滞膨胀”。
在希克斯看来,在一个完全弹性价格的经济体系内,存在着一种带有大量失业的膨胀性均衡状态,在这种均衡中,不管是什么样的通货膨胀率,实际的价格比率是依然如故的,因此通货膨胀无关紧要,因为在完全弹性价格的经济体系内,所有的价格(包括工资)都能自由变动,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他们所缔结的每项合同里把通货膨胀考虑进去。但是,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通货膨胀第二阶段的实际体系却不是象弹性价格体系内的那种膨胀性均衡,因为既定的各行业工资级差的格局已被打乱了(由于“公平工资”的“追赶”,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将会普遍发生),所以它不处于均衡状态。而且,当存在着两种价格市场时,弹性价格市场的物价上涨并不会因处于“膨胀性均衡”状态而无关大局,它易于甚至必定对固定价格市场发生逐渐的影响。这样一来,通货膨胀与失业就将无限期地并存下去。
希克斯的论证只不过是将“工资推进”和“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论加以调和折衷,最后归结为市场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而造成了结构性通货膨胀。
- 参考书目
- R.Hinshaw, ed., Staɡflation:An International Problem,Marcel Dekker Inc.,New York,1977.
- H.J.Sherman,Staɡf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and Radical Macroeconomics,2nd ed.,Harper & Row,New York,1983.
参考文章
- 经济滞胀论概述经济百科
- 经济滞胀论代表经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