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uangshi changfa
戏曲演唱方法。又名做腔、耍腔。明王骥德《曲律》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戏曲演唱中的装饰唱法,就是润饰乐曲,使之富有色泽的一种方法。
装饰唱法有两种:一种属于表情处理的唱法;一种属于字音处理的唱法。
属于表情处理的唱法有:
(1)宝塔腔。唱腔由强渐弱,相当于现代乐谱中的>记号。
(2)喇叭腔。唱腔由弱渐强,相当于现代乐谱中的<记号。
(3)橄榄腔。亦名枣核腔,唱腔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相当于现代乐谱中的<>记号。
(4)疙瘩腔。拖腔中的各音,用连续的顿音演唱。此外,尚有向低渐滑的“下滑腔”,向高速滑的“上滑腔”(飞腔),哭泣时的“咽腔”,连续颤抖的“颤腔”,连续倚音的“点头腔”等。
属于字音处理的唱法,或为强调字音的四声,或为特定的行腔及用腔方法。如昆曲演唱就有:
(1)嚯腔。一般用于阴上声的字,腔型为二度或小三度下行,但第二音须作顿音处理(见谱例 1)。
(2)亾腔。一般用于阳上声字(阴上也通用)。在出字时,必有一上倚音作下行大跳进入正音,藉以调整调值(见谱例2)。
(3)豁腔。 又名“豁头”。一般用于去声字。在出字时,于第一音之后,必有三度或四度上行大跳的上倚音出现(见谱例 3)。
(4)带腔。严格地说,应为带音。行腔中在两音之间换气时,前一音略作顿断,接唱后一音时,先加一上邻音作装饰,以带出本音(见谱例 4)。
(5)垫腔。即在前后不同的两音之间加一经过音(见谱例 5)。
(6)叠腔。唱腔中的某一音,在演唱时作同音反复处理,反复时每一音均略作装饰(见谱例 6)。
(7)擞腔。类似现代音乐中的颤音,但有独特的形式(见谱例 7)。
(8)揉腔。唱腔作二度或三度下行时,在两者之间加一装饰音,这一装饰音通常为重复前音(见谱例 8)。
(9)啜腔。利用下邻音,使一音变为数音的迂回进行(见谱例9)。
以上各例,以曲谱示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