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是通过对影响经济增长各种因素的分析来考察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所作贡献的一种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提出。其基本思想是:肯德里克根据对美国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各个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从50年代开始,肯德里克就根据一定时期的实际统计资料来估算技术进步对产量增长所作的贡献,在计算时,他首先估算出这一时期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和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各自对该时期内产量增长所作的贡献,然后将这种贡献从该时期内的实际增加量中减去,剩余的数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量的增长所作出的贡献。肯德里克还从分析美国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入手,分别确定经济增长中来源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各自所占的比重,以进一步考察生产率提高(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在分析时,他使用了全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这一概念。利用这一概念,肯德里克计算出1889-1957年间美国国营经济领域全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7%实际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5%。也就是说,实际产值的年增长率中有将近1/2是由于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增加的结果。另一半则由这些投入量的效率所带来,即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肯德里克认为,影响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有:
1、无形投资(对研究、发展、教育、训练的投资)的增加;
2、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及其适应经济变化的速度;
3、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
4、生产规模的变动;
5、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固有的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