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哈恩难题
1965年,帕廷金(Patinkin)在其名著《货币、利息与物价》中,将货币(实际余额)作为第n+1种商品加入瓦尔拉斯关于n种商品的超额供求等式体系之中,将货币与商品交换按照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把货币视为一种特殊商品纳入到商品交换体系中。结果在这个体系中商品和货币得到了统一,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统一到了一个均衡分析框架之中。因此,他宣称彻底解决了经济理论史上长期遗留的“两分法”问题。帕廷金清楚而深刻的表述使其著作成为货币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样本,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赞誉和推崇。帕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发展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和希克斯理论,所以后人称之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
正当经济学家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传统的确立而欢呼的时候,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恩(FrankH.Hahn)提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过程中会具有正的价值?哈恩(1965)指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有一个涉及其存在性的基本问题,即货币经济模型是否存在均衡状态?进一步说,有什么能保证这样的一个经济体中,所有均衡状态都是货币交易而不是物物交换呢?在物物交换中,货币的价格是零。既然个人对货币的需求源自效用函数中的真实货币余额,那么真实货币余额为零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然而,确实存在使真实货币余额等于零的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走了两个极端:一是商品的货币价格为正,但个人名义货币余额为零;二是个人的名义货币余额为正,但商品的货币价格无穷大。这可以合理地推出,第二种情况下的货币毫无价值,也就不存在货币需求。因此,存在一种并非重要的非货币的
均衡状态。只有假设虽然货币毫无价值但仍然存在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在这样一种很值得怀疑的前提下才能证明,存在一个货币价格为正的均衡状态。如果不能确定货币具有正的价格,就不能保证帕廷金传统的均衡是一种货币均衡而不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均衡。哈恩对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的这个反诘就是著名的“哈思难题”。
后来人们试图从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来说明货币存在的合理性,但欧洲经济学会主席赫维格(Hellwig)认为,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贮藏手段多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比货币更高的收益率。在存在每期收益率均高于货币自身收益率的其他资产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法偿货币在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时会具有正价值?这就是“修正的哈恩难题”。在赫维格看来,现有货币理论没有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没有解决货币为何具有正价值的情况下,货币经济学家们构造了许多引人货币因素的理论模型,赫维格认为这些理论模型都是无本之木,货币经济理论必须全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