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颠倒现象的发现
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克(PaullSlovic)和萨拉·利切坦斯泰因(SarahLichtenstein)。他们把其发现过程说明如下:“促使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动力是我们1968年发表的文章中的观察结果:在成对赌局之间的选择似乎主要受输赢的概率之影响,而买卖价格却主要是由输赢的货币数额决定的??。让受试验者对一个有吸引力的赌局确定一种价格时,他们好像是从可赢得的数额开始考虑,进而往下调整,考虑到输赢的概率和可能输的数额。这种调整过程较含糊,让价格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起始点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选择好像受不同规则的支配。在1971年的论文中,我们设想,如果进行选择和确定价格时对信息的处理不同,那就应该能够建构出一组成对的赌局,使人们可以从一对赌局中选取其中的一种,但对另一种赌局定出较高的价格。我们着手建构了一小组成对赌局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这种预期的结果。”
他们设计的这些赌局具有下述形式:机会赌局(P—bet):有P的机会得到$X,有1一P的机会得到$x;金钱赌局($—bet)有q的概率获得$Y,有1一q的概率获得$y。其中,X和Y分别大于x和y,P大于q,Y大于X。按照其早期的推测,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预期选择P—bet的人通常愿意对“P—bet”支付较高的价格。例如,设想这样一种“P—bet”(P*),其中,个人赢得$4的概率为35/36。损失$1的概率为1/36;与之配对的“$—bet”(S*),赢得$l6的机率为ll/36,损失$1.5的机率为25/36。这两个赌局的预期货币价值(即价格×概率之和)分别为$3.86和$3.85。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做出的有条件预测为:如果人们在(P*,S*)这类成对赌局中偏好“P—bet”,那么他们就极可能对“$—bet”支付较高的价格。
为证实这一猜想,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1971)进行了三次“诱导个人显示偏好”的试验并报告了试验结果。在这三次试验中,首先,要求受试者在类似(P*,S*)那样预期值几乎相等的赌局之间进行选择,然后,又要求受试者立刻对各种赌局标出价格。接下来,让受试者对各种赌局做出“评价”。在实验1中,要求受试者设想他们已经拥有进行博彩的彩票,并说明转让这些彩票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是多少。在实验2中,要求受试者设想:如果让他们购买这些彩票,他们对每种彩票愿支付的最高价格是多少。在实验3中,采用对说“真情者”给予实质性奖励的启发程序,力图让受试者准确地说出彩票的最低出让价格。
显然,按照预期效用模型,受试者会在各种赌局选取并确定等值较高的赌局。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的试验却发现,存在系统性地背离这一预测的现象,即“偏好颠倒现象”:一方面选择“P—bet”,另一方面却给予“$—bet”以较高的评价。具体地说,他们发现:在实验1中,近3/4的受试者选择了“P—bet”,却认为“$—bet”更有价值;而且,实验2和3都显示,“选择P—bet但认为$一bet更有价值”的偏好颠倒现象出现的频率要高于“选择$—bet但认为P—bet更有价值”的情形,并且,观察证明,这种不对称性不能简单地仅用误差来解释。为了验证其试验的确实性,他们还在拉斯维加斯赌场进行了让赌徒们作为受试者的真实试验(赌徒用自己的金钱进行实际赌博),仍然观察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