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贴在商品上或印刷在产品包装袋上的认证标志随处可见,含义各不相同。生产许可标志、“3C”认证标志、有机产品标志,甚至具有外国血统的“CE”、“UL”标志等等,可谓五花八门。随着社会对商品的环保要求不断提升,环境标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我国,贴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它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特征。
这一标志已走过20年。20年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颁布了96项环境标志标准,已有4000多家企业、20多万种型号产品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然而,对于环境标志,公众究竟了解几何?经销商和生产厂家如何看待?环境标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品牌影响力怎么样?记者深入各类卖场,一探究竟。
识别环境标志有多少误区?
国家没有强制性规定,而是采取自愿原则,家居市场环保认证较杂乱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越来越被重视。那么,消费者在选购绿色产品时是否以环境标志为主要依据?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多个家居电器卖场。
刚刚领了结婚证的吴先生夫打算装修婚房,吴先生明确表示:“价格虽然也要考虑,但环保才是最重要的。”吴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他的选材经验:“我主要是看品牌和商场,大品牌相对来说更环保,同时正规商场也会把关,材料的环保性比较有保障。”
当被问到是否了解认证标志时,吴先生的妻子表示肯定。记者拿出中国环境标志图案,她马上认了出来,表示在很多地方见过。但遗憾的是,她并没有讲出这一标志的具体含义。记者在这家商场调查的期间,像吴先生一家一样不了解“十环”图案的人还有很多。
记者还调查了这家商场内销售的墙漆、陶瓷砖和人造板材。记者能够找到的所有内墙墙漆即水性涂料类商品的外包装上都能找到“十环”标志。而陶瓷砖类商品则恰恰相反,有“十环”标志的相当罕见。
与此相应的是,销售人员对中国环境标志的认知度也大相径庭。当问到产品是否环保的时候,墙漆品牌经销商争相向记者展示外包装上的“十环”标志,承诺自己经销的产品质量合格,而且符合水性涂料行业环境标准,已获得国家权威认证,可放心使用。而陶瓷砖经销商则普遍表示,“瓷砖本身就不存在环保问题”,“瓷砖由黏土烧制而成,没有甲醛”。消费者侧重于看吸水率、耐磨度、强度和光泽度,较少考虑环境标志认证。
与墙漆和陶瓷砖不同的是,板材类商品的环境标志认证情况没有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在记者调查的范围内,一部分板材上贴有“十环”标志,另一部分则没有。值得注意的是,有环境标志认证的人造板材反而来自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而消费者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几个大品牌反而没有取得认证。
记者还注意到,同样是胶合板,来自河北廊坊某公司的商品上贴有“十环”标志且售价便宜,但在记者调查期间一直无人问津。而另一被认为是人造板材界“十大品牌”之一的同类型商品没有“十环”认证,价格为有认证板材的两倍,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可见,品牌大小、出名与否并不与能否取得环境标志认证直接挂钩。
准备打造衣帽间的齐女士告诉记者:“不能相信标志,我见过假‘十环’,根本区分不出来,我后来就不看环境认证标志了。”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目前打假力度不够,对环境标志的申请条件、使用许可、争议解决等尚不规范,市场上的“伪绿色”产品已经对中国环境标志产生了一定冲击和侵害。
家电“环保标签”五花八门
有的直观显示能耗,有的自定义节能,有的相似难辨
在对建材市场的调查结束后,记者长途驱车来到苏宁电器的某直营店。
记者在家用电冰箱、家用电动洗衣机、家用微波炉和燃气灶具的销售区域进行了调查,发现与家居建材市场不同的是,这里几乎每件产品上都贴有各式各样的标志。尽管这些标志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商家“自定义”的一种广告式声明,比如“超静音”、“绿色”、“节能王”等字样。
而这里的顾客态度也与记者在建材市场采访到的消费者有所不同。绝大多数前来购买家电的人都表示,无论针对哪个品牌,均会留意所购商品的节能环保标志。
由于节能环保标志种类繁多、各不相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消费者被如何区别这些标志所困扰。经过了解,记者挑选了5种节能环保标志,也就是消费者在国内家电市场上挑选产品时比较容易碰到的5种,向商场内的顾客进行询问,结果八成以上受访者只能认识其中的1~2个。
其中,受访者认知度最高的是“中国能效标识”。 能效标识为蓝白背景,顶部标有“中国能效标识”(CHINA ENERGY LABEL)字样,主要内容是五色箭头,粘贴在产品的正面面板上。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能说出能效标识的基本含义。准备更换家中旧冰箱的王先生向记者表示:“我只选择能效标识为1级的产品。”
可以说,能效标识制度被广泛认可的基础,是相关产品能效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从2005年3月1日起,家用电冰箱和空调实施能效标识制度,至今已经有十几类家电产品实施了这一制度。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消费者最容易混淆的是中国环境标志和中国环保产品两个认证。几乎所有受访人都向记者询问两者之间的区别,而大部分经销商也说不清楚。
据记者了解,中国环保产品认证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进行,是对环保产品的质量、性能、设计制造过程水平和能力的认证。
而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由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负责,认证标准涵盖了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5大行业,包括电视机、服装、汽车等300多大类产品,是国内公认的、最权威的环境保护产品标准。
尽管标识图案不同,但从字面上的确不容易区分。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恐怕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286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阉党龆叩囊焱?BR>
标志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消费者主观认为非常重要,但购买时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环保标志只作备选项
在中国环境标志实施20年之际,由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环境标志公众影响力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环境标志已被消费者、经销商广泛知晓。消费者普遍认可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必要性和可信性,并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对于中国环境标志认证,64.6%的消费者认为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有必要;91.3%的消费者认为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可信(其中25.4%认为可信度很高)。43.4%的消费者购买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未购买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的消费者中,67.3%有购买的意愿。78.4%的消费者愿意为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支付稍高的价格。
但是,《报告》也指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愿与实际消费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虽然主观上认为产品的环境认证非常重要,但在购买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还是产品的质量。只有9.5%的消费者在购买时首先考虑产品的环保特性。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由于受收入水平、购买能力、消费习惯等限制,首先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环保只是作为类似于时尚之类的备选项来考虑。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市场上伪造或冒用中国环境标志的商品普遍存在,降低了消费者对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的信任度。有32.6%的消费者遇到过伪造或冒用中国环境标志的商品。对于真假绿色环保产品的辨别,53.8%的消费者通过“包装上的环境认证标志”辨别,41.3%、40.7%、39.8%的消费者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广告宣传”、“销售人员的解说”进行辨别, 24.2%的消费者表示很难辨别。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真假绿色环保产品辨别起来较为困难,需要规范和加强监管绿色环保产品,严厉查处和打击假冒绿色环保产品,提高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辨识能力。
在针对经销商的调查中,《报告》显示,有65.9%的经销商认为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的销售情况较好(其中11.7%认为很好),94.4%的企业认为企业产品在实施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后,销路变得更宽,顾客评价也变得更好。但是,中国环境标志与销售业绩之间是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让标志成为商业符号
专家建议:传播环境知识,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增加标志附加值
对中国环境标志的了解仅限于见过而不深入,环境标志尚未成为购买的必要条件。针对公众对中国环境标志存在的认识误区,专家、消费者和企业提出各自的建议。
有关专家表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向公众传播环境知识,包括关于中国环境标志的知识。在传播方式上,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不仅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力量,还要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形式,提高信息的传播能力、互动性;在对象上,不仅要对政府和企业宣传,还要向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宣传,通过设立相关课程、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让绿色消费观念深入生活中的每个层面;在内容上,要改变传统的“文字灌输式宣传”,融入图片、漫画、视频、表演等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艺术形式。
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专家表示,可以通过一些特别手段,增加中国环境认证产品的附加价值。比如增加商品的符号价值,通过进一步深化认证产品的宣传工作,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拓宽宣传的领域和对象,靠网络宣传、名人代言等方式,让中国环境标志成为一种时尚、高端的商业符号,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其次是增加认证产品的实体价值,不仅认证产品企业可以通过返现、抽奖等形式促销其产品,认证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建立统一的平台,让每一个购买认证产品的消费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兑换积分,并与其他商业网站合作,让消费者换取奖励。
同时,企业也提出了对认证各项工作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确立并公示审核机构产品认证及服务各环节的标准流程与进度查询方法,随时查询进度,及时了解证书的审批流程和时间节点;认证周期过长的,应提高发证速度;公布产品的技术要求,有关环境政策方面的更新、环境认证标准的更改要及时告知企业;开通网上申请系统,在网上提交相关资料;加强沟通的顺畅性,公示各部门的办公电话,方便认证企业沟通有关认证事宜;新增产品认证时,同一类别产品,由企业提供第三方的检测报告,以免增加企业认证费用;监督审核时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复评或年度检查前要先通知企业,可以短信方式通知企业联络人;目前申请工作所有的文件都需要加盖公章,公章不接受企业的法规认证专用章,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困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