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安健环2023-02-11 21:51:28百科知识库

干旱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和谁对话段昌群男,汉族,1966年生,陕西省镇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现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及生态经济学研究。为什么对话当前,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的干旱引起了全国高度关注。我们想知道,西南地区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哪些影响;各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如何防范异常气候带来的影响和损害?段昌群怎么说干旱造成植被大面积枯死,生态退化深度发展,还将给自然保护区带来很大冲击,给高原湖泊治理带来更多挑战。要保护生态环境,以优良的生态环境缓解干旱及其带来的损失。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尤其是植被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水环境治理;尽快推进生态补偿工作。
对话人 段昌群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点击一焦点关注 这次干旱带来的影响关键思路 大旱对云南地区的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将给高原湖泊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记者:西南地区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哪些影响,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段昌群: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的干旱已经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干旱的问题虽然出现在当前,但实际上在去年已经埋下了成灾的种子。在云南,去年的降雨量就明显偏少,大多数地区只有往年降雨量的1/2~2/3。通常来说,在雨季时,湖库坝塘需要腾出库容以满足防洪的需要,在雨季末期再蓄水以备随后旱季及来年之需。但遗憾的是,在去年雨季腾出库容后,很多地方还没来得及蓄水雨季就结束了,不少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没有蓄集足够的水量,从而使今年的干旱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今年的云南大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降水或降水不平衡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水利设施落后、短缺,不能有效调控水资源,因而在旱季酿成大灾。云南干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影响最直接。人的生活用水、牲畜饮用水不能保障,种植的农作物不能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云南省是南菜北运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重要的花卉大省,大旱造成蔬菜和花卉供应水平下降,全国很多地方的鲜花价格上涨。茶叶也是云南经济重要支柱,大旱造成茶叶产量下降,价格上涨。云南同时也是全国蔗糖生产大省,由于干旱造成的甘蔗产量下降,也势必引发全国食糖价格的上涨。其次是对城区居民生活有重要影响。饮用水的供应受到一定影响,有些城市限水或间断供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上扬;旱区人们的生活成本普遍上升。长期干旱影响空气质量,某些疾病影响增大;由于浇水不及时,城乡苗木、花卉等园林绿化受到影响。第三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云南省是电力输出大省,由于干旱,电力不仅不能外输,还要依靠从外买进。在保障居民生活用电的前提下,要对工业生产拉闸限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地区减产绝收,特别是滇中、滇西和滇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茶叶、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大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要强调的是,大旱对云南地区的环境造成了影响。在生态方面,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植被出现大面积枯死,生态退化深度发展。往年这个季节,正是杜鹃花山花烂漫的时节,而今年到现在还看不到杜鹃花成片开放。同时,由于植物生长异常,导致野生动物没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干旱还将给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带来很大的冲击。如大象会一直滞留在河道等地不走,干旱改变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影响了它们的正常生活。如黑颈鹤,今年比往年提前飞离此地。红嘴鸥一直是昆明的“名片”,由于今年气温较高,也提前飞走。这些只是目前看得到的生态影响,而由生态影响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是隐形的。此外,干旱也将给高原湖泊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由于干旱缺水,湖泊生态需水量增加,湖泊有效水资源量减少。气温升高、空气干燥,也使湖泊蒸发量增加,水位急剧下降。同时,流域能够补充到湖泊里的水量显著减少或断流,使湖泊的水循环状况发生改变,导致水体中的污染物相对浓度增加,水质更易恶化,大大增加了蓝藻暴发的可能性。因此,各方面都希望能尽快缓解旱情,以减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点击二焦点关注 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损失和影响关键思路 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记者:各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段昌群:从目前来看,干旱地区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生活用水是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首先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生活用水问题。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损失和影响。当干旱导致农业生产没有办法进行时,要想办法让农民在其他产业领域能够有就业和谋生的机会。要通过此次干旱敲响警钟,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如果来年再出现类似的干旱问题,我们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还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的话,未来的损失可能会更大。要保护生态环境,以优良的生态环境缓解干旱及其带来的损失。在本次干旱中我们观察到,凡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干旱及其导致的损失就比较小。要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尤其是植被修复和生态系统的重建,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中长期气候变化预警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如果能够尽早知道去年的干旱和今年持续出现的干旱问题,我们就能更加主动地应对,而不是在事情出现以后被动地应急抗旱。当然,这方面科研的成本会很高,但是如果没有科研的支持,减灾抗旱的成本代价会更高。记者:对于解决干旱问题,其他国家或我国的其他地区是否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段昌群:干旱问题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经常面临的问题。在非洲、中亚以及我国的西北地区干旱经常发生。从这些国家和我国的一些相关地区应对干旱的经验来看,首先要根据这一地区的水资源支撑能力来确定应该如何发展,应该发展什么,应该在哪儿发展,通过产业优化、合理布局、综合协调来适应区域水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如在西北干旱地区,很少发展需水量较大的农产品。如果西南地区频发干旱,在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方,就要控制对水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农作物以及相关的产业。要特别关注一个区域、一个流域到底有多少水资源,有多少可利用的水资源,这些水资源能最大程度地支撑多少人口和什么样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应该在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方式的资源节约方面做出怎样的努力等。如果这些宏观问题处理得好,就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因为干旱或其他灾害带来的大面积影响和损失。 点击三焦点关注 如何防范异常气候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关键思路 尽快提高水利资源的调控能力,加快水环境治理,提高对水的再认识等记者:2003年,曾有一份美国的研究报告这样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您对此怎么看待?段昌群:做这样的预测,也许美国人有自己的依据,但这种预测的准确性如何目前还不好评价,但愿这种预测是不准确的。但不管怎么说,从目前的人类知识和科技能力来看,中长期特别是超长期的气候、气象预测难度是比较大的,准确度也不是很高。但未雨绸缪,从最坏情况下着眼,从最好情况下着手,依然是解决问题之道。记者:自2008年的春运冰雪灾害开始,雨雪、旱灾、洪涝、高温、寒冷等各种类型的极端气候事件陆续侵袭我国的部分地区。异常气候对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稳定的冲击正在逐年递增。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异常气候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损害?段昌群:全球气候异常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异常气候可能在未来成为全球各地的一种常态,为此应做好长期、持续的积极应对和适应。我国西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幅员辽阔,一些地方干旱、另一些地方洪涝的情况都可能出现。但不管怎样,未来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发展,都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谋划,这样才不至于在一种灾变性气候到来之时束手无策,或者被动应急。
对于降雨十分集中的云南而言,要尽快提高水利资源的调控能力。云南是水利资源化程度比较低的省,现有的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用于发电,大多数主要不是用于解决灌溉或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原因,解决云南水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小型水利工程,而这些工程长期进入不到国家的计划之中,云南自身也没有能力建设。为此,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大型水利工程,更要关注能够给当地带来实质性支撑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云南一年中的降雨分配高度不均,只有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比较强,才能使旱季有充足的蓄水、雨季尽快排洪,才不至于形成旱灾和涝害。
区域发展要根据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可以支撑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发展方式。也就是说,区域发展的方式和布局要和对水的调控能力结合起来。要加快水环境治理。云南水资源调控能力比较低,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相对比较少,如果发生污染,就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在云南中部,水质型缺水现象比较严重。全社会要提高对水的再认识,要把水当作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资源来看待。无论在干旱年份还是不缺水的年份,都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无论怎样发展,都要确保水环境的质量;要从战略角度把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好、使用好。 点击四焦点关注 西南旱灾的成因关键思路 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降雨在整个区域显著减少引起水资源短缺记者:有专家发表观点说,此次西南旱灾问题的核心是环境承载力出现了严重问题,西南地区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已经无力承载现在的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您怎么评价这一观点?段昌群:西南地区环境与资源承载力问题主要在大城市和中型城市比较突出,其他地区目前这种问题并不突出。在一些大城市和中型城市,一定要根据水资源情况、水环境质量情况,在确定好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双重约束下,考虑这一区域的人口、发展方式、城市布局等,这是解决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的最基本要求。从目前来看,昆明市、大理市这一问题可能显得比较突出,其他地区也有,但没有这些城市严峻。这些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不仅要发展低碳经济,而且要发展低水经济。记者:有人认为,西南地区的干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一些水电站建设不当引发的,对此您怎么看?段昌群:这样的认识恐怕有一些偏颇。其实,这次的旱灾在整体上是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降雨在整个区域显著减少引起的水资源短缺。上游地区本身也是干旱的受害区,并不是电站故意囤积大量的水造成下游干旱。同时,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大多位于高山峡谷中,长期以来定位于水力发电,用于农业灌溉和满足城镇生产生活的要求不多,因此干旱直接影响的是电站运营本身,而电站建设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总体上并不突出。不过,在严重干旱来临时,水电站的库区应该怎样调配水资源,尽可能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放大一点来看,在水资源短缺时,上下游地区之间如何公平、合理、有序地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在汛期时上游水电站如何做好科学调度,减轻下游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这需要多方共同商讨,求得最大理解,谋求利益最大化。目前,这也是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如果涉及跨国问题,问题就可能比较复杂。不管怎么说,水资源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可能是将来最短缺的资源之一,需要国与国之间、上下游之间、不同的利益攸关者之间,进行认真讨论和协商来共同解决问题。从国际惯例来看,保护和维护一个流域水资源的关键区域在上游,上游往往在保护中肩负更大的责任,但这种责任必须有回报才能得到巩固,否则上游这种单方面的保护难以维持,难以持久。云南地处我国长江、珠江等重要河流的上游地区,也是多条国际河流的上游地带,长期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下游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游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受益者。下游高水平的经济生产和上游地区高质量的环境保护,对彼此、对国家,都有很高的比较效益,都是无法替代的。也就是说,上游某些地区致力于环境生产,为下游的黄金经济带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下游地区在获得经济收益时对上游地区给予补偿;上游从下游地区的经济补偿中获得纵深保护森林资源的动力,下游地区在更好的环境条件下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这是一种双赢,对各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受益者补偿”是国际通行惯例。中下游地区在获得生态收益时,理应向上游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鉴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全国一盘棋,在目前难以在下游收取补偿税费的情况下,以国家为主体开展生态补偿就特别重要。为此,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统筹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尽快推进生态补偿工作,为云南和相关区域之间的综合与平衡发展、全社会的有序和协调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本文标签: 生态安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