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医药知识2023-03-21 23:43:42百科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儿、皮肤发红起疱、角质层大片剥离而象烫伤样损害的一种皮肤病。旧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里特氏病。其特点是发病急,全身泛发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

本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阳性、Ⅱ组、噬菌体71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儿的粘膜分泌物中可获得本菌的阳性培养。此菌可产生一种可溶性毒素──表皮松解毒素或剥脱毒素(第Ⅰ及Ⅲ组中某些菌株也可产生此种毒素),当血清中此种毒素含量升高时,引起表皮损伤及剥脱。

发病开始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后发热、不安,并于面部,尤其口、鼻周围出现明显红斑。红斑迅速扩展,波及体表大部,伴有疼痛。继之,红斑部出现浅在性水疱或大疱,疱壁松弛,薄而易破。破后大片表皮脱失,留红色糜烂面,犹如烫伤样外观。组织病理学显示,本病的表皮剥脱发生于表皮的棘细胞层上1/3部,故疱壁甚薄,而表皮坏死性松解症的表皮剥脱发生于表皮真皮交界处,与此不同。唇部也可剥脱,但粘膜可不累及或较表皮坏死性松解症者为轻。患儿全身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约10日左右,皮损愈合亦迅速。多数可自愈或经治疗而痊愈,预后较好。但少数病例也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样,全身皮肤广泛剥脱。

诊断一般较易,但需与表皮坏死性松解症鉴别。水疱顶部表皮的冰冻切片有助于快速鉴别,其表皮病变浅在,与后者的全层坏死不同。

治疗的首选药物为邻氯青霉素、二甲氧苯青霉素或红霉素,有时单纯的支持疗法也可治愈。在治疗中,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