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ertong xingwei he qingxu zhang‘ai
[外文]:behavior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in childhood
儿童行为障碍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中常见的心理生理行为偏异,如遗尿、厌食、偏食、夜惊、梦魇、睡行、口吃等。另一方面是一些习惯性动作如吮手指、咬指甲、咬衣襟、习惯性抽动(如习惯性眨眼、努嘴、扭头、耸肩等)。儿童的品行不良行为、反社会行为一般归属品行障碍范畴(见儿童品行障碍),不算一般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指的是儿童情绪反常,如过分害羞、 过度敏感、恐惧、 焦虑、抑郁、暴怒发作等。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都是童年期常见问题,在正常儿童中发生率很高,多数与生理或心理发育暂时延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通常会自行改善。正确了解这些问题的性质,给予有的放矢的处理,对儿童身心成长至关重要。
儿童行为障碍
关于儿童行为障碍的范围,有几派不同意见,一派主张扩大行为障碍的诊断范围,将儿童期所有的非精神病性行为问题都包括进去,除上述心理生理行为偏异和习惯性动作之外,还应包括通常被划入品行障碍范围的社会行为偏异。这派观点的缺点在于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情况,前述的一般行为问题主要与心理生理发育延迟有关,不侵犯他人权益,随着年龄增长多数会不治自愈;而社会性行为偏异主要与教养失当、恶习形成有关,经常侵犯他人权益,危害社会治安,不少患儿将带着反社会行为格局进入成年期,有的将发展成包括反社会人格在内的人格障碍。这两类情况在性质、影响和发展趋势方面都有所差异,不宜混为一谈。另一派观点恰好相反,主张从严掌握儿童行为障碍的诊断尺度,将儿童行为障碍只限于那些行为偏异程度严重,明显干扰学习和社会适应功能的情况,未达到这种程度的只算一般行为问题,不下行为障碍的诊断。这派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所谓一般与严重行为问题之间很难划出明确的界限,临床实用上不易掌握分寸。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主张将心理生理行为偏异和习惯动作障碍称为行为障碍,而将社会性行为偏异划归品行障碍范围,本条目所遵循的就是这种主张。另一个有争论的情况就是儿童多动症的分类归属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多动只是儿童行为障碍的表现类型之一,无需另设诊断条目;但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多动症在临床表现上有其相对自成体系的特征,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其病因与一般行为问题者不尽相同,一般行为问题药物疗效不佳,而多动症对中枢兴奋药治疗有良好反应,因此主张另立门户,诊断为多动综合征。
儿童行为障碍的原因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是发育问题,与暂时性心理生理发育延迟有关。以遗尿为例,出生以后,神经系统对排尿功能的控制有个由不成熟到完善的发育过程,婴幼儿排尿不能自控是正常生理现象,大多数儿童要到 3岁时才能完全控制白天排尿,4~5岁时才能控制夜间排尿,5岁以后的遗尿才算行为障碍。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发育的成熟,大多数遗尿会自然消失。
(2)有些行为障碍属于习惯性质,开始时是偶然发生的,但由于不断得到强化,便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咬指甲开始时往往是模仿他人的行为。习惯性抽动开始时往往是对帽子过小、衣领太紧、毛织物刺痒等具体原因的反应,但由于甩头、扭颈等动作可以缓解不适或获得舒适快感而使行为得到强化,终至形成习惯动作。
(3)有的行为障碍的发生,与环境影响不良、教养失当有关,厌食、偏食的发生,多数与溺爱纵容、喂食不规则、饭前吃零食有关。而吮手指的习惯,常发生于孤独无聊、缺乏玩具或游戏的情况之下。
(4)少数行为障碍是器质性疾病的结果,例如不到10%的儿童遗尿是由于器质性病因所致,常见的病因有隐性脊柱裂、膀胱及尿道发育异常、膀胱及尿道慢性炎症等。
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因涉及的具体行为而异,文献报道为5~9%。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会逐渐减少。性别差异也因具体行为而异,例如:遗尿、吮手指、习惯性抽动多见于男孩,而厌食、偏食、咬指甲等则女孩比男孩多见。
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理,医生、家长和教师要通力协作。调整环境条件,改善教养方式常可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对儿童应当热情关怀、耐心引导,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少作空头说教,更不要一味斥责或嘲笑。由于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单个行为,所以适宜于行为治疗。实践证明,行为治疗对遗尿、口吃、习惯性动作的疗效都相当不错。药物治疗有时有辅助价值,例如用丙咪嗪治疗遗尿有时有效。
儿童情绪障碍
在表现上与成人神经症有某些类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儿童情绪障碍表现比较简单,常以单一症状为主,不像成人神经症那样症状丰富和分化明确,除少数严重病例之外,儿童情绪障碍一般都不能划分为特定的神经症类型。
(2)儿童情绪障碍症状相对轻微,病程常只限于童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常可自行改善,真正延续到成年,发展为成人神经症者为数很少。
儿童情绪障碍有以下几类表现:
(1)过分害羞,缺乏自信,不敢独自到人多的地方去,不愿与别人主动接触,怕见生人,对新环境适应缓慢,过度敏感,自尊心易受伤害,容易脸红或哭泣。
(2)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易发脾气而且反应过度,在要求未得到满足或受到斥责时,可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哭叫吵闹、扔东西、在地上打滚等,这称为暴怒发作,有的幼童还可表现为屏气发作,在大声号哭之后,呼吸暂时停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
(3)过分恐惧,恐惧是儿童期常见问题之一,很多幼儿有怕黑暗、怕生人、怕动物、怕雷电、怕鬼怪的情况,但在年龄增长之后会自行改善,如果恐惧表现程度较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给儿童本人和家人带来困扰,便属于情绪障碍范畴。这些儿童往往由于恐惧而不敢接触陌生事物,不敢独自呆在家中,不敢独自睡觉,不敢在黑暗的房间中停留。少数儿童可达到恐怖症的程度。
(4)有的儿童有焦虑倾向,容易烦恼,容易紧张不安。有的可出现分离焦虑,毫无根据地害怕父母或其他亲人会遭到伤害、去而不返,或毫无根据地怕自己会被丢失或被拐走,因此不愿离开亲人一步,拒绝去学校或幼儿园,并可出现头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躯体反应。
(5)少数年龄较大的儿童可出现较典型的神经症。
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通常与精神上受到持久或强烈刺激有关,很多患儿在情绪障碍发生前曾遭遇过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在重大事故中受到惊吓等。有的患儿长期置身于恶劣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之中,心灵受到创伤。除此之外,慢性躯体疾病和某些气质素质都可增加情绪障碍的易感性。
关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流行情况,目前还缺乏准确可靠的调查数据。一般临床印象是:情绪障碍虽然不像行为障碍那样多见,但为数也并不少,少年期的发生率高于童年期,城市儿童高于乡村儿童,童年阶段男女发生率大致相等,少年期则女性多于男性。
对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应注意改善环境气氛,提供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儿童多与外界交往,行为治疗对克服害羞、恐惧及焦虑等都有相当疗效。对于较典型的儿童神经症也可给予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治疗。
- 参考书目
- P.Graham,Child Psychiatry, A.Developmental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