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鳢鱼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蠡鱼、鲖鱼(《本经》),(《说文》),鲡、(《广雅》),黑鳢鱼(《本草图经》),黑鱼(《日用本草》),玄鳢、文鱼(《埤雅》),黑鲤鱼(《本草衍义》),乌鱼(《滇南本草》),黑火柴头鱼(《医林集要》),蛇皮鱼(《医林纂要》),乌棒、活头(《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基源:为乌鳢科乌鳢属动物乌鳢,药用其肉或全体。
原动物: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
形态: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体长约30cm,头尖而扁平,头上覆盖鳞片。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向前突出,向后达到眼的后缘,上下颌骨、锄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眼位于头侧前上方。鳃耙10~13。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折断处两断相隔2行鳞片;侧线鳞。背鳍,臀鳍均长,达到尾鳍基部。背鳍47~52。胸鳍短12~13,末端均达腹鳍中部;腹鳍18,不达臀鳍。臀鳍31~33。尾鳍圆形。全体灰黑色,背部与头面较暗,腹部较淡,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两条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和腹鳍呈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图见《中药大辞典》.2739)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池沼中,喜栖于水草较多及有污泥的浑浊水底。为~种凶猛的食肉鱼类,以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分布很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湖沼中均有。
生药养殖 饲养乌鳢的一种方法是单养,先取规格一致的放养,以免自相残食,影响成活率。另一种方法是混养,应考虑到乌鳢比家鱼生长快,严格防止乌鳢吞食家鱼的情况。可先放养家鱼,待家鱼长到7.5cm以上再放养2.5~3cm的乌鳢,总之要求家鱼种大过乌鳢鱼种一倍以上。
采集:四季均可捕捞,除去鳞及内脏,取肉鲜用。其头亦可药用,捕后,取头,焙干研末备用。
化学性质食部每100g含水分78g,蛋白质19.8g,脂肪1.4g,灰质1.2g,Ca57mg,P163mg,Fe0.5mg,硫胺素0.03mg,核黄素0.25mg,尼克酸2.8mg[1]。曾从1kg肌肉中分离出组氨酸100mg,有证明尚含3-甲基组氨酸(3-Methylhistidine)。另有报道[2]其游离氨基酸中主要为谷氨酸、甘氨酸(Glycine)和牛磺酸(Taurine)。其中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Proline)和丙氨酸(Alamine)含量高,而苯丙氨酸(Phenylamine)、缬氨酸(Valine)、组氨酸(Histid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和酪氨酸(Tyrosine)含量比较低[3]。其肌肉中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戊酸(Valeric acid)及微量的草酸(Oxalic acid)、富马酸(Fumaric acid)、核酸(Nucle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和柠檬酸(Citric acid)。葡萄糖是主要的单糖,还有极少量的果糖、阿拉伯糖、肌醇及核糖[4]。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食物成分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4。
[2] CA 1987 106:101007v。
[3] CA 1983;98:124412d。
[4] C A 1983;98:17769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