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用助剂

生物科学2023-02-02 18:45:43百科

油墨用助剂

在印刷中或油墨配方中为改善油墨性能而附加的一些材料。又称辅助剂、附加剂。常用的油墨助剂有催干剂、冲淡剂、减粘剂、稀薄剂、抗氧化剂、反胶化剂、消泡剂、表面活性剂、防针孔剂、爽滑剂、增塑剂、防腐剂和香料等。

催干剂

加在干性植物油配制的油墨中以加速油墨结膜干燥的助剂。又称干燥剂。简称干油、燥油。是由金属和有机酸或无机酸构成的金属皂类或盐类。常用的金属有钴、锰、铅、锌、钙、铈、锆和锂。常用的有机酸有亚麻仁油酸、环烷酸、2-乙基己酸(简称辛酸或八碳酸)。常用的无机酸有硼酸。各种金属催干剂有各自的独特效果。

(1)钴催干剂:属氧化型催干剂。催干能力最强,表面干燥快。常用的钴催干剂是环烷酸钴,含钴7.3%。为了便于使用,常以200号汽油稀释成含钴3%的溶液,其用量,以金属钴计常为油墨的0.05~0.10%。

(2)锰催干剂:属氧化型催干剂。但在促进油膜的表面干燥方面远不如钴催干剂迅速,因此有利于底层干燥。锰催干剂的结膜易变脆,且有泛黄倾向。常用的品种有环烷酸锰(含锰3%)和硼酸锰,而往往需要与铅催干剂作为激活剂拼用。

(3)铅催干剂:属聚合型催干剂。能促进油膜底层干燥,形成坚韧的干膜,附着力好。但其氧化催干能力极差,如单独使用,表面长期不干,因而宜与钴、锰催干剂拼用,使表里平衡干燥。常用的铅催干剂有环烷酸铅(多用200号汽油稀释至含铅15%)和硼酸铅。

铅催干剂不适用于含有醇酸树脂的油墨中,否则易产生苯二甲酸铅而析出,在这种情况下可用铈、锆、锂催干剂替代。

为了防止铅毒,目前国际上大力推荐无铅催干剂,例如金属含量比较高的钴、锆催干剂。

在拼用催干剂时,铅、锰比常为7.5:1,铅、钴比为10:1,铅、锰、钴比为0.5:0.05:0.01,钴、锆、钙比为0.05:0.3:0.1。

冲淡剂

用以冲淡油墨的颜色,但基本不改变油墨的粘性、流变性和印刷适性。由于在四色版油墨尚未普及的地方,平版油墨还是采用六色,即红、黄、蓝、黑之外,还须加印“小红”、“小蓝”以调节层次色调,这种油墨就是用冲淡剂分别加以红、蓝原墨配制而成,所以冲淡剂是目前平版油墨中用量比较大的一种助剂。

油型油墨的冲淡剂一般为透明油和白油,树脂型油墨的冲淡剂则与上述不同。

(1)透明油:又名维利油。是以氢氧化铝和聚合油配制分散而成。

(2)白油:有油型和水型之分。油型白油是用地蜡、氢氧化铝、硫酸钡、少量的钛白粉和聚合油等配制分散而成;水型白油是用碱液将植物油乳(皂)化后加入碳酸镁、氢氧化铝和地蜡等配制分散而成。后者成本低但不很稳定,性能差。

(3)树脂型冲淡剂:由松香改性二酚基丙烷树脂、干性植物油、高沸点煤油、硬脂酸铝、蜂蜡和环烷酸钴炼制而成。

减粘剂

用以减低油墨的粘性而不影响油墨身骨的助剂。又称撤粘剂。在平版和凸版印刷过程中,由于纸张纤维结合不良,耐水性不够,纸的表面涂层欠佳,以及油墨粘性过大,催干剂过多,印刷车间气温过低等原因发生拉纸毛现象,导致堆版、糊版等弊病的出现。这时适当加入减粘剂可以克服拉纸毛的问题。用量一般为油墨量的3~5%。

减粘剂多以干性植物油、高沸点煤油、蜂蜡和硬脂酸铝炼制而成。

稀薄剂

用以降低油墨的粘稠度,从而增加油墨流动性的助剂。在印刷过程中,往往由于油墨的粘稠度过大和纸张质量欠佳而产生拉纸毛、掉版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除用减粘剂减低油墨的粘性外,有时还须加入稀薄剂。

油型油墨一般采用五、六号聚合油(又称调墨油)作稀薄剂,溶剂型凹版和凸版油墨则可用甲苯、二甲苯作稀薄剂;水型凹版油墨可用水或乙醇、异丙醇作稀薄剂。树脂型油墨的稀薄剂由干性植物油、高沸点煤油和松香改性二酚基丙烷树脂炼制而成。粘度为 0.3~0.5Pa·s(20℃)。

抗氧化剂

俗称防干剂、防结皮剂、反干燥剂。当油墨配方中采用了某些干性油料和某些无机颜料如铅铬黄、铁蓝等,由于这些材料易产生氧化聚合作用或具有催干作用,致使油墨在存放过程中出现墨面结皮,有时甚至干固不能使用;在印刷过程中,氧化结膜干燥型油墨也有因停机时间过长而在机上结皮干固。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可在这类油墨中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以延缓干性油的氧化聚合。

油墨用的抗氧化剂多数属于强还原剂的酚类,例如邻苯二酚、β萘酚、丁子香酚(又名丁香油)、对苯二酚等。目前最常用的抗氧化剂是 2,6-二特丁基-4-甲基酚。

反胶化剂

油墨在存放中,其粘稠度有时会不断地增长,并随周围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粘稠度增长,逐渐变硬,甚至不能使用,这种现象称为油墨胶化。在胶化了的油墨中加入5~10%的反胶化剂,有时可克服胶化现象,使油墨即刻能用。反胶化剂多数是以松脂酸钙(酸值在65左右)或高酸值的顺丁烯二酸酐树脂溶于亚麻仁油中炼制而成。

消泡剂

主要用于比较稀的油墨中。这类油墨大多可用泵来输送,在印刷过程中从版上刮下来(如影印油墨)或从辊子上流下来(如柔性凸版油墨)时,由于油墨间的撞击,空气混入其中,而产生气泡。芳烃型、醇型、水型的油墨都有此种现象,而以水型为最严重。墨中有气泡,会使印品质量下降,严重时墨斗中充满气泡,使印刷无法进行下去。好的消泡剂在各种液体中的溶解度很低,并可明显降低液体表面的张力。硅油类如二甲基硅酮油的表面张力约为 20达因/厘米,在油墨中加入百万分之几即可起很好的消泡作用。这类消泡剂可以直接使用,也可制成乳剂或溶液使用以提高消泡效果。例如将硅油用汽油调整至比重为1,再加5%的乳化剂(如吐温80)和1倍的水,进行高速搅拌,使其充分乳化、分散,用于水相系统中有良好的消泡作用。也可将硅油溶于汽油、煤油、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或三氯乙烯中以提高其在非水相系统中的分散性。消泡剂在制墨时加入比在印刷使用时加入的效果为好。在印刷时加入容易使印品出现斑点。

表面活性剂

油墨业仅选用能使起乳化或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选用时可根据其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平衡值(即H.L.B.值)来定。油墨一般是油包水型乳液,因它的印刷适应性较好,存放稳定时间较长,因此一般选用H.L.B.为4~6的乳化剂。常用的品种有斯盘(失水山梨醇和各种脂肪酸合成的酯类)和吐温(斯盘和环氧乙烷的加成物)等。

防针孔剂

用于稀墨和涂料的助剂。有时在印品的结膜上出现许多很小透底的凹陷眼孔,称为针孔。柔性凸版油墨、照相凹版油墨、软管辊涂油墨、印铁内外涂料和罩光油都容易引起针孔。针孔现象应按其成因加以处理克服。例如由于气泡进入油墨油,在干燥时气泡破裂而形成小孔。稀墨和涂料表面张力过大,润湿性差,不能完全润湿承印物体原因造成的针孔,可加入一些磷酸三辛酯、磷酸三丁酯或硅酮油类等以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更好地润湿承印物体。

爽滑剂

用以增加油墨结膜的爽滑性和耐摩擦性,有利于墨膜的附着和硬度的助剂。又称增滑剂、抗擦剂。这类助剂大多以蜡类为主体。在油墨中含有1~3%的蜡,就能显著增进印品的爽滑性和耐摩擦性。在溶剂型油墨中最常用的是脂肪酸酰胺,在胶、铅印油墨中最常用的是低分子聚乙烯(又名聚乙烯蜡),往往先把低分子聚乙烯在120~150℃下搅拌溶化于高沸点煤油中,然后经过三辊机以保证其分散均匀。微晶蜡(细颗粒的低分子聚乙烯)可直接用以配制油墨。

增塑剂

能增加高分子物质塑性的助剂。可使印膜柔软,也可增进对承印物面的粘附性。以硝酸纤维作连结料的溶剂型油墨中加入 3%的苯二甲酸二丁酯,干燥后墨膜的坚牢度较好。如印品印刷后就急于使用,则可在油墨中采用蒸发较快的苯二甲酸二甲酯增塑剂。在照相凹版油墨(尤其是凹版印刷的塑料油墨)和柔性凸版油墨中加些增塑剂是有益的,用量一般为油墨的1~2%。

防腐剂

用于容易发生酸败的水型油墨中的助剂。油墨中加入1%以下的酚类或酚的氯化衍生物,即可防止酸败和细菌孳生,也可使用缩酮一类的化合物。

香料

加于油墨中主要是为了遮盖油墨的不愉快气味。在凸版印报油墨中经常加有紫丁香香料,有些胶、铅印油墨中加有丁香油。这些香料既能干扰嗅觉并能起防伪、防结皮的作用。在某些高级印件中在印刷鲜花、水果的图画时,把相应香型的香料加入油墨中进行印刷,可使画面的形、色、香与真物相似。

本文标签: 油墨用助剂  youmoyongzhuji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