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

生物科学2023-02-02 18:11:28百科

遥感

远距离测量星球表面物体所幅射或反射的电磁波强度在时间、空间、频率和极化上的分布,以获取它们的参量信息的综合性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太阳和各种人造能源可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如土地、水流、森林、农作物、金属物体和空气等,只要温度不处于绝对零度,就能反射、辐射和吸收电磁波。但对哪个波长范围的电磁波最为敏感,以及能反射和吸收到怎样程度,则取决于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物体的这种反射、辐射和吸收电磁波的特性称为物体的波谱特性。如果事先知道物体的波谱特性,再将遥感仪器测得的波谱信息与之比较,即可区别物体的种类与状态。

图

现代遥感系统主要由空间分系统与地面分系统组成。空间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和人工辐射源。地面分系统包括地面跟踪与接收系统、数据处理和图像处理系统。遥感传感器收集与传送遥感对象的参量信息。人工辐射源将这些参量信息数据传送到地面站。遥感平台是指运载工具。气球、飞机和人造卫星都可以用作遥感平台,由于遥感平台是指航空动载工具或航天运载工具的不同,因而有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之分。地面分系统将接收到的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图像处理,并进一步提取有用信息以供应用。

遥感技术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1856年法国摄影师F.图纳雄在巴黎上空利用气球携带照相机在可见光波段进行空间成像遥感。1942年用假彩色红外胶片进行空中摄影成功。1960年研制成微波合成孔径成像雷达。为了扩大每张照片的覆盖面积,遥感平台逐渐由气球、飞机转移到人造卫星上,并采用电视摄像机、返束视像管摄像机和多返束视像管摄像机等作为遥感传感器。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1号上带有一部由三个返束视像管组成的摄像机和一部多光谱摄像机组成的摄像系统,一张照片的覆盖面积为185公里×185公里。此后遥感传感器又从近红外发展到远(热)红外波段,制成热红外扫描仪,可用于追踪地面点热源。为了考虑能全天候使用,各种微波遥感传感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83~1984年美国在航天飞机上使用微波成像雷达取得成功。中国于50年代开始运用航空测量技术,70年代中期发展遥感技术,已研制成可见光、红外和微波传感器。上表列出常用的遥感传感器。

遥感在军事、气象、水文、地质、环境监测、农业和林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并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地质方面可用于研究地质构造、找矿、区域地质填图和地层动态地图的绘制等。在农业和林业中可用于农林资源的调查、生产管理、收成预估、自然灾害监视和土地利用等。在水文调查中可用于冰雪研究、洪水预报、河口研究、海洋带的动态变化和水深测量、海流流向和海上冰山活动等。在环境监测中可用于对水、大气、地面污染的监视。在军事上可用于对军事基地、港口、军事调动、导弹靶场和武器试验进行监测。在气象方面可用于测量地球平均温度、地表温度、短波辐射、大气垂直温度的推算,拍摄全球云层覆盖图及雨量和灾害的预报等方面。

参考文章

  • 什么是无人机遥感?生态安全
  • 大气污染遥感生态安全
  • 遥感RemoteSensing地球科学
本文标签: 遥感  yaoga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